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相親鄙視鏈之下是不斷被疊加的焦慮
最近一段時間,相親“鄙視鏈”這個詞火了,隨著一張張價目表的出爐,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京滬的鄙視鏈出來之后,深圳也緊隨其后。說實話,第一次看到新聞的題材還覺得比較新鮮,但是一些媒體如法炮制價目表,弄出多條“鄙視鏈”,除了加重話題的熱議度之外,也讓人看了不舒服,非常不舒服。
潮水退去,反思仍在。一張張由媒體自制的價目表,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加上大規模轉發,帶來了大批流量,可是這讓自帶負面標簽的大爺大媽形象更加妖魔化,也在無形中不斷消解輿論環境中奮斗生活的意義。勵志神話的破滅,顯露出階級固化的真面目,將原本天然存在的由地理位置和經濟地位造成的隔閡進一步加深。在“鄙視鏈”之下讓愛情變成了傳說,造成輿論的不小撕裂,引來不屑的目光。在這場戰役里,媒體或成最大贏家。把地理位置和經濟位置形成的印象如此赤裸裸地表現出來,更像是另一種形式的“地圖炮”。
把屬于一小撮人的現象放大給大眾看,除了媒體選題的狂歡之外,醉生夢死之間也養肥了無數雞湯公眾號,受傷害最深的,其實就是那些焦慮而憂傷的年輕人們。空巢青年還在增加,轉瞬就被價目表又插一刀。如果說喪文化流行主導之下,“我差不多是條廢咸魚了”還屬自嘲的話,那么“我連最低配都達不到、現在要求已經高成這樣?!”的話則充滿了深深的現實無奈感。在這個事件中,諸如“我花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自豪優越感被磨滅了,統統自慚形穢于所謂的“鄙視鏈”面前,從而焦慮危機更盛。實在看不懂,這價目表除了拉動了多數年輕人對于相親形式、婚姻的恐懼和與60后甚至70后等長輩的對立,還有什么意義?
而且,不管是到了相親角的男女也好,還是充當網絡看客,發調侃段子的年輕人也罷,在講究感覺和情感的底線來說,無疑又被潑了冷水。約翰·費斯克說過,大眾文本也是短暫的、可以迅速消費的而且需要不斷重復的,因此,大眾文化的系列性與重復性生產出一種日常化過程,這一過程很容易被描畫到日常生活的慣例上。同樣地,新聞的時效性和話題性也是短暫的,但是相親“鄙視鏈”的價目表之下,則顯現年輕人與父母之間的不平等觀念甚至是力量的博弈。在網上年輕人的花式吐槽中,除了反諷的快感,更像是一種反抗。可以說,人與人之間,連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了。
大爺大媽的形象塑造岌岌可危,相親“鄙視鏈”一出,“老年人鄙視鏈”立馬遙相呼應。造成對立,負面居多。相親“鄙視鏈”一下子從電視劇上的婆媳大戰到了現實主義。化用一句話,相親“鄙視鏈”出現之前,大家對于終身大事還沒有什么具體的感覺,價目表一出,慘了,一下子有了參考的實體。這樣看來,仿佛光棍和剩女這兩種社會命題還真的是相親角、相親公園造成的。
“鄙視鏈”太多,連鏈子都快要不夠用了。焦慮的年輕人,被層層加碼,實在太累。這種冠之以“價目表”的炒作實則過于淺白和煽情,并不可取。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相親 鄙視鏈 焦慮 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