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延壽縣秋實果蔬家庭農場場長張延峰靠特色種植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從泥草房到科研樓 “葡萄王”走上科技路
走進萬寶村,紅頂黃墻的房舍整齊有序,街道干凈整潔,濕地公園的清新景色,讓人心曠神怡,猶如“世外桃源”。
“以前,一家4口人擠在45平方米的泥草房里,夏天漏雨、冬季透風,一住就是20年。”用張延峰自己的話說,那時候的生活不光苦,還沒有尊嚴。
2013年,為支持張延峰擴大葡萄種植產業,延壽縣政府投資25萬元、張延峰自籌25萬元,建設了占地面積400平方米,集辦公、科研、觀光、生活于一體的“葡萄種植開發科研樓”。
有了科研樓,還要擴充裝備。縣政府再次投資7.5萬元為其修水泥路、打深水井;縣扶貧辦幫建了13棟葡萄冷棚;縣農業局應用10套物聯網設施,傳輸棚室溫度、濕度、光照等數據,對作物生長、農時作業等實施監控,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同時通過“1+N”模式,將互聯網、家庭農場、觀光農業、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成功打造了百畝果蔬現代化種植示范基地,并吸引了尚志市的客商前來投資興業。村里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就像棚里的葡萄,呈現出“葡萄串兒式”的“集聚效應”,帶動貧困農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從貧困戶到農場主 “領頭雁”拓開脫貧路
在萬寶村,張延峰還有一個更具使命感的身份——農民黨員。全縣開展“站好農村黨員八個先鋒崗”活動中,他主動認領了“生產發展”和“幫弱助困”兩個崗位,帶動15戶困難家庭發展果蔬種植業,累計年收入達80萬元。
從當初借錢種地到葡萄種植“掌門人”,再到家庭農場場長,隨著身份的不斷轉變,“致富不忘鄉親”的初衷卻一直烙印在張延峰心里……
由于自己沒有耕地也沒有大棚,留守老人謝永春每天都按時來到張延峰的秋實果蔬家庭農場里為葡萄掐尖、打杈。望著大棚內的累累碩果,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笑得合不攏嘴:“別人都嫌我上歲數了,干活慢、干不了重活,但張延峰不嫌啊!照樣給咱和別人一樣的工錢。”
已在農場務工8年的同村婦女那艷華說:“老伴患有血管瘤,錢大都花在他身上了,別的活咱也不會干,多虧老張不嫌棄,讓我在農場掙這么多工資。”
在萬寶村,受到張延峰精準扶貧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今,萬寶村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元。用延河鎮黨委副書記高巖的話說,這是全村緊緊圍繞基層黨組織開展“八個先鋒崗”活動、發展種植養殖產業、建設美麗鄉村“三大工程”,所有黨員作為農民致富“領頭雁”帶領村民創造了幸福生活。
“葡萄熟了日子甜!”伴著果農們爽朗的笑聲,記者放眼望去,湛藍的蒼穹下,一棟棟葡萄大棚整整齊齊,一座座漂亮房舍掩映翠綠之間,村民們臉上寫滿了喜悅與希望。(錢璽勇 本報記者 郝欣)
編輯:梁霄
關鍵詞:延壽縣 張延峰 脫貧 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