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對創新的“供給側”進行改革
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已經到達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值此關鍵時刻,中央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創新,不僅不斷引領和助推各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種供給。雖然我國近年來在創新產出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專利申請量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但從目前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創新能力來看,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整體上依然薄弱,創新投入的增加并未帶動供給質量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同步提高。如從反映專利質量水平的三方專利來看,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比較大。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2014年中國的三方專利數量僅占全球的4.6%,日本占31.2%、美國占27.2、歐盟占24.7%,他們同期R&D支出相當于中國的46.2%、129.4%、97.9%。因此,在堅持創新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的同時,亟須對創新進行“供給側改革”,改善創新的供給側環境、優化創新產生的供給側機制,形成有利于行業、技術、產品、原料、管理、組織等一系列創新的系統的制度安排。
創新供給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創新動力不足。市場經濟體系中,企業理應是創新活動的主體并發揮核心作用,但創新成果尤其是知識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等公共產品屬性,使得企業創新的私人收益低于社會收益,企業創新投入低于社會最優值,這要求政府必須采取政策支持創新和為創新塑造良好的環境。雖然政府出臺了財稅政策、產業政策等支持創新,但是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存在支持和落實不到位的情況,創新收益和風險不對應,打擊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知識產權保護過程中還存在司法執行力度和行政保護力度不夠的問題,減弱了創新的動力;創新成果的無形資產特性使其在成果轉化過程中難于成為抵押物,創新資金引進過程中還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反過來影響了創新積極性的發揮;此外,整個社會在創新方面還相對保守,鼓勵嘗試和創新、寬容失敗的輿論與社會心理氛圍還沒真正形成,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創新的活力。
創新組織形式單一。創新不僅是技術問題,也是組織和管理的問題。創新通常存在自上而下式創新、自下而上式創新和交互式創新三種組織形式。實踐表明:不同的創新組織形式與具體的創新內容緊密相關,同時,不同的創新形式下企業在處理市場需求時的表現截然不同。我國較大程度上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創新組織形式,政府替代市場成為創新方向的引導者,此時,創新是外生的,是政府要求其創新,因此創新主體只有引進和模仿技術的積極性,沒有內在動力去進行實質性創新,甚至為了獲得政府政策資助而追求數量上、形式上的創新,忽視了創新成果供給和市場需求的匹配,致使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發揮不充分,這不利于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等創新主體創造性和積極性的發揮,也不利于創新活動所蘊含風險的分散。
創新投入的結構不合理。研發經費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之間維持合理的比例結構對技術創新體系的良性循環發展有較好促進作用。從我國創新投入現狀來看,研發投入結構明顯存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比重低、試驗發展比重高的特點,如2015年我國三大研發活動的比重分別為5.1%、10.8%、84.1%,同期美國的比重約為17.4%、19.3%、63.3%。對比可知,我國創新投入更為重視試驗發展等創新鏈的后端環節,而對更能體現出原創性的基礎研究等前端環節投入明顯不足。這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出,目前我國創新過程中過于看重漸近式創新等難度小、見效快的創新,對基礎研究的前沿領域帶來的突破性創新重視不夠。這種創新投入結構在后發國家追趕先發國家的早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隨著后發國家趕超過程中對技術前沿的逼近,只有通過高水平的自主創新才能達到前沿并實現趕超,而這顯然需要基礎研究等創新鏈前端環節投入的大幅增加。
創新人才缺乏。創新體系的核心在企業,根本在人才。當前科技隊伍規模雖然較大,但人才供給側和需求側存在不對稱,尤其創新型科技人才嚴重不足。激勵科研人員尤其是基礎研究領域中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的體制機制不到位,基礎支撐條件不夠,導致創新型人才不愿從事科研工作或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創新人才的培養、供給被應試教育化和行政化等各種違反人才培養規律的機制所扼制,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具有創新意識的高層次人才極其缺乏;此外,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明顯缺乏,不能以企業內部的機制創新、管理創新來提升企業經營效率。
推進創新“供給側改革”的對策
健全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發揮市場機制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形成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增強創新主體的創新動力,提升創新的供給質量。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調整自上而下政府主導創新的組織形式,強化創新過程中的市場需求導向和企業的主體作用,推動市場、企業、政府在創新過程中的良性互動;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培育和發展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和文化;提高資本市場對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加強技術市場建設,改進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的模式,提高成果的落地率和轉化率,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加大政府對創新的支持力度。要繼續增加研發經費投入,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一定程度上的傾斜,并著力提升政府資金使用效率;要圍繞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以基礎研究的突破帶動技術創新;深化對政府支持創新政策的研究,根據研發類型和產業特點,從財稅政策、金融扶持、政府采購、項目安排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激勵創新主體進行技術創新;以滿足企業和市場需求為目的構建產學研戰略聯盟,加強產學研合作創新,提升企業創新水平;加強對企業管理者的創新理念培訓,提高企業創新意識,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分工、競爭,在全球技術轉移中利用創新資源,加快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
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創新人才是創新的堅實后盾,要逐步完善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凝聚人才的體制機制,促使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投身于創新活動;探索、建立、完善有利于調動創新人才積極性、創造性的有效機制,提高科研人員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員的福利待遇水平,激勵科研人員主動創新;改革科教體制,修訂人才培養體系,推進人才培養一體化進程,大力推動教育向“創新型”教育體系轉變;正確處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關系,引導和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有目的地培養人才,鼓勵研究生聯合培養,促進三方人員的有序流動。
培育和發展創新文化。創新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和引領,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創新文化,在全社會宣傳和形成激勵創新、尊重創新、保護創新的意識,鼓勵“敢為人先”,培育和形成激發創新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要引導形成寬容失敗的社會輿論和寬容創新挫折的社會心理氛圍;此外,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要樹立踏踏實實、不浮躁的科研文化,積極鼓勵創新,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處力度,切實凈化學術風氣,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生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著力推進創新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讓創新真正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就能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保持中高速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力。(作者:張鴻武,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4BJY047〕階段性成果)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創新 企業 政府 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