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征婚者屢屢上當受騙 婚介市場怎一個亂字了得
婚介從政府介入到脫離
我國最早的婚介所,產生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農村插隊的知青回到城里,他們的年齡在30歲上下,還未找到結婚對象。那時候,“搞對象”是使用頻率特別高的詞,而解決大齡青年的婚姻問題,幾乎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一時間,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共青團組織、婦聯組織、工會組織以及街道和居委會都被調動起來,各種類型的“聯誼會”“婚姻介紹所”也由此應運而生。
1982年11月,國內第一家婚介所——廣青婚介成立。當時婚介所還屬于政府介入的行為,而隨著社會逐步發展,婚姻介紹也逐漸脫離政府。公益性的婚介所漸漸淡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私人開辦的婚介公司。
2002年,我國取消了民政部門關于婚姻介紹機構的前置審批。這一行業全面放開后,婚介機構猛增。由于進入婚介市場基本沒有門檻,魚龍混雜。虛假廣告、亂收費、用婚托等“黑婚介”開始出現,讓不少單身人士傷心又傷財。
《法制日報》記者輾轉聯系到一位業內人士蘇曉,多年前她在北京公主墳附近開過一家婚介公司。據她講,公司規模雖然不大,但是效益一直都不錯,問道“有什么秘訣”,她也直言不諱——忽悠!
蘇曉說,大多數婚介公司的業務員一般都不找年輕的,大多是四五十歲左右的中年女性。這些“紅娘”一般不以真名從事業務,都是以嘮家常的方式拉近與征婚者的距離,并以時不時打個電話等各種方式噓寒問暖,關心的語氣讓前來征婚的人倍感親切和溫暖。此外,大多數婚介公司收費一開始往往都不高,先是只讓征婚者交納千八百塊錢的服務費,視情況再一點點兒地加各種套餐。
“有的公司還會找點兒婚托,騙一個算一個。”蘇曉坦言。
蘇曉說,征婚者在被輪番洗腦后,會逐漸放松警惕,紅娘說什么就信什么。而且,時間一長,礙于情面,很多征婚者即便發覺不對勁兒,也不好意思為自己維權,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正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于是在婚介市場,從業者和征婚者換了一撥又一撥,但這些套路化的經營方式,卻在很多婚介公司廣泛使用著。
編輯:梁霄
關鍵詞:征婚者 受騙 婚介 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