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的開端

2017年07月07日 14:06 | 作者:金沖及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七七事變

日本軍國主義者一直沒有停止他們的侵華步伐。他們強烈地認為,能夠供應日本短缺資源的地區需要包括整個中國大陸,他們十分垂涎山西的煤炭、河北的鐵礦等資源,從而把侵略矛頭進一步指向華北地區。

1935年8月,日本陸軍省提出所謂《關于對北支政策》,明白地提出要把華北五省變為“自治色彩濃厚的親日‘滿’地帶”。11月中旬,日本軍方策動的“華北自治運動”公開出臺。1936年,日本駐在華北的“中國駐屯軍”從1771人增加到5774人。他們完全置中國主權于不顧,擠走中國駐軍,非法進占北京南部盧溝橋附近3條鐵路的會合處豐臺鎮,并且設立軍事指揮部。他們在平津近郊舉行多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從每月一次增加到三五天一次,從一般演習到實彈射擊,從白晝演習到夜間演習。日本空軍的飛機也在平津上空任意盤旋。一切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華北各地早已是一派“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肅殺景象。

這一切,不能不使每個有愛國心的中國人感到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一個從南方到華北讀書的學生寫信給《大眾生活》主編鄒韜奮說:“敵人的飛機盡在我們頭上掠過,所謂野外演習的炮聲震得教室的玻璃窗發抖,機關槍不斷的響著在打靶。這一顆顆的子彈,好像每顆都打在我們心上一樣的難過。先生,我們能念書嗎?”這也許是今天的青年學生難以想象的。

這種悲憤的情緒郁積著、奔騰著、增長著,整個中國就像一座噴薄欲發的火山。從平津學生開始,掀起了席卷全國的一二九愛國運動。以上海為中心,成立起各界民眾的救國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經歷長征,到達陜北。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促成了全國停止內戰、合作抗日。這是全民族抗戰能夠實現的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

就在1937年7月7日這天晚間,駐豐臺的日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夜間軍事演習。演習中,日軍稱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盧溝橋東的宛平縣城搜查,這種無理要求遭到拒絕。20分鐘后,那個士兵自行歸隊,但日軍仍圍攻宛平城,中國駐軍奮起抗擊。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事變的性質和是非沒有任何可以爭論的余地,但日本一些右翼分子卻還要就此胡攪蠻纏。其實事情很清楚,中國在日本并沒有一兵一卒,而日本卻不顧中國主權,把軍隊強行駐扎在中國的領土上,任意采取軍事行動,圍攻中國縣城,威逼平津和華北,使中華民族面對生死關頭。這不是侵略是什么?硬要狡辯,只能說其不知羞恥為何物。

七七事變發生后,中共中央在7月8日發出通電:“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蔣介石也看到:“今日的北平,若可變成沈陽,南京又何嘗不可變成北平。”他在7月17日廬山談話上說了一句名言:“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這句話受到國人普遍贊揚。

中國的全民族抗戰就這樣開始了。

全民族抗戰帶來了什么

前面說到,習近平同志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中動情地說:“從那時起,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

歷史總是一環緊扣一環地不斷發展而又有它的階段性。“從那時起”四個字不能小看。作為新的“起”點,“那時”以后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從局部抗戰到全民族抗戰,不只是軍事行動范圍和投入力量的擴大,更重要的,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它使中國發生了哪些有著全局性意義的變化。

毛澤東同志在1941年5月提綱挈領地指出:“一個民族敵人深入國土這一事實,起著決定一切的作用。”第二年3月,他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中,從宏觀的大視角出發,把黨的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并且指出這三個階段革命的任務、聯合的群眾、革命打擊的目標都有所不同。其中,他這樣說:“革命的任務,三個階段都是反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第一個階段直接的表現是反對北洋軍閥,第二個階段直接的表現是反對國民黨,第三個階段表現為反對日本侵略者及汪精衛漢奸。”

從這樣一種全局性考察出發,可以清楚地看到全民族抗戰爆發后給中國帶來了什么:

第一,中華民族的民族覺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長期經濟文化的密切交流和近代以來反對外來侵略者的共同斗爭,使各民族之間形成強烈的認同感,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從20世紀初開始,中華民族這個名稱已越來越成為中國各族人民的共識。

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對華侵略,在七七事變以前和以后最大的變化是:從局部性侵略發展到全面侵華。日本侵略軍的鐵蹄深入中國內地,占領了中國將近一半人口生活的廣闊土地,在不少地區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改變了幾乎所有中國家庭的生活。這種狀況是以往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候都不曾有過的。

實際生活的教育,是任何滔滔雄辯都無法相比的。在中國國土上發生的這種悲慘狀況,決不是個人力量所能改變的。只有當國家和民族有了前途時,才有個人前途可言。著名作家巴金1937年8月在戰火紛飛的上海寫道:“這一次全中國的人真的團結成一個整體了。我們把個人的一切全交出來維護這個‘整體’的生存。這個‘整體’是一定會生存的。‘整體’的存在也就是我們個人的存在。”多少人為保衛祖國而英勇犧牲,多少人拋棄舊怨而攜手共同救亡,這在平時并不容易做到。

中華民族表現出空前的凝聚力。這種萬眾一心的凝聚力是無形的力量,在以后一直成為鼓舞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團結奮進的重要精神動力。

編輯:李敏杰

01 02 03

關鍵詞:中國 日本 抗戰 全民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