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為脫貧攻堅找到凸透鏡
在貴州丹寨縣采訪,偶然拍下一張照片,在剛落成的丹寨萬達小鎮入口,一個身穿民族服飾佝僂而行的耄耋老嫗駐足,細細打量一排嶄新的共享單車。行走在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卻能隨時隨地觸摸到一線城市生活的脈搏,讓不少外地人略感訝異。
如今的“云上丹寨”現代而美麗,令人“忘記時間的流淌,在蟲鳴中睡去,在鳥啼聲中醒來”,但這里曾經是一塊多年未能啃下的扶貧“硬骨頭”。它的華麗轉身,是脫貧攻堅久久為功的結果。丹寨的基礎不算好,當地曾經流傳一句話,“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泵撠殻紫纫鉀Q好動力問題。幸運的是,丹寨成了“企業包縣、整體脫貧”的試驗田。萬達集團在縣里投資建設旅游小鎮,為丹寨打開了一扇面向全國乃至世界的展示窗。
然而,有了幫扶資金和帶動項目,只是解決了“誰來扶”的問題,整個縣域經濟怎么發展仍然是考驗。丹寨曾計劃建設土豬擴繁場,卻發現周期過長,貧困戶積極性不高;謀求布局硒鋅茶葉加工廠,卻產量有限,難以形成規?;б?;直接招聘當地勞動力去企業打工,卻遭遇尷尬,能打工的人大多早已遠赴他鄉。即便是把建設旅游小鎮的資金直接發放到全縣人口手中,人均不到4000元,顯然是杯水車薪。
經過長時間的摸索,丹寨放棄了“企業出錢、政府發錢”的老路子,探索出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事業的新路徑,形成了“勁往一處使”的基本共識和操作機制,避免讓扶貧成為政府的“獨角戲”或者幫扶企業的“獨奏曲”。基于當地風土人情、旅游行業強力輻射、幫扶企業市場優勢等綜合考量,當地決定圍繞旅游業來做一篇大文章。在卡拉村,村支書籌建鳥籠協會,統籌全村的生產銷售,讓昔日的窮村子成了現在“家家編鳥籠、人人是藝人”的鳥籠之鄉。小鎮將鳥籠技藝當做特色文化的代表,把鳥籠制品作為旅游產品的賣點,村子則既是貨源,村民能取得短期收入,也是品牌,背靠小鎮放眼長期效益。
丹寨的脫貧實踐,最大的啟示在于找到了聚焦社會力量的“凸透鏡”。政府、民營企業、致富帶頭人、貧困戶齊心協力,建立起脫貧攻堅的統一戰線,資本、政策、旅游、文化、教育等資源集腋成裘,集中了力量,卻不急于大干快上,或是復制什么“成功經驗”,而是開拓思路,大膽嘗試,最終找準了適合自己的產業和脫貧路徑。
從這個意義上講,丹寨不是脫貧攻堅的“樣板間”,更像一塊值得研究借鑒的“試驗田”。旅游小鎮的扶貧效果,還需要經受市場的競爭、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當地公共生活重構等后續一系列考驗。但這個過程中積累的政企合作經驗、齊心協力的精氣神,無疑是丹寨脫貧道路上最值得珍視的財富。
不久前召開的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通過各種舉措,形成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強大投入合力。在丹寨發生的扶貧故事,就像一部各方合力譜寫的交響曲、一幅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的生動素描。我們相信,當更多地方覓得自己那面“凸透鏡”,就能上演更多小寨故事,書寫“云上丹寨”般的扶貧詩行。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脫貧 攻堅 丹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