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感動難掩尷尬的鄉村教育
7月4日上午10點,浙江衢州龍游縣塔石鎮雙聯村熱浪襲人。放暑假的孩子們玩樂嬉戲著。14歲的初一女生傅玉潔則在村口荷塘邊,等著老師來家訪——她渴望著老師的到來。她的班主任、25歲的年輕老師彭金川,手拿著一張手繪地圖,準點到達。彭老師是外地人,去年剛到學校任教。如果沒有這張手繪地圖,她在電子導航上根本找不到雙聯村,“那會讓學生等很久”。(7月5日浙江在線)
這張手繪的學生家訪地圖上,標記著龍游縣塔石初中583個學生的所在地共130個自然村,手繪這張家訪地圖的是從教15年的科學老師藍松林。
130個自然村,583名學生,這份地圖不僅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更彰顯了鄉村教師的淳樸與認真。
不禁要為這群老師點贊,卻也忍不住想問:家訪都如此困難,還得靠人工繪圖,那么,當地的教學條件又是如何?當地的鄉村教育到底有多艱難呢?
自教育改革以來,城市和鄉村的教育水平差距一直被人詬病,城市匯聚了優秀的師資力量和完善的教學設備,而鄉村教學條件差,教師待遇低,教育水平堪憂。
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緣、貧困、民族地區傾斜。要通過縮小區域、城鄉、特殊群體之間的教育差異,給每個學生提供相對公平的教育機會,讓孩子們通過接受教育,都能成為有用之才。
農村本來就存在自然條件差、村民居住散、交通不便利等問題,要提升教育水平,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就應該投入更多的資源。但審視現實,政策指向了公平,卻并沒有很好地實現公平。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多數年輕老師工作幾年便想盡辦法“進城”。農村,成了老教師的獨自堅守。年輕教師走了,年輕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也走了,家庭條件好點的學生也被家長送進城市就讀。
留住老師和學生,才能化解鄉村教育的尷尬。那么,我們又拿什么留住老師和學生呢?
其實并不復雜,學生求學,自然是希望學校能有好的教學資源,只要農村也有優秀的老師、完善的設備,他們又何必舍近求遠?至于留住老師,我們不妨學習一下重慶市江津區在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上的實踐和做法。
2015年,江津區建立2400套教師周轉宿舍,實現了距離主城區超過30分鐘車程的農村學校全覆蓋,這些宿舍不僅全部免收租金,而且優先保障新教師和交流輪崗教師入住。同時,重慶市在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出臺了教師績效工資、農村學校教師津貼、鄉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鄉鎮工作補貼、年度績效考核獎等系列政策,農村教師的待遇大大提高。至此,重慶實現了鄉村教師從“留不住”到“不想走”。
教育,首先就要體現公平。“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號我們已經喊了很多年,讓夢想照進現實,仍需廣大教育人和教育部門多加努力。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教育 鄉村 老師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