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尋藥記”如何謝幕?——我國為改革完善短缺藥供應保障開出“藥方”
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題:“尋藥記”如何謝幕?——我國為改革完善短缺藥供應保障開出“藥方”
新華社記者李松、王賓、鄧華寧
魚精蛋白能否不再面臨季節性藥“荒”、罕見病患者“救命藥”能否再多一點、兒童用藥能否進一步得到保障……如何讓“一藥不再難尋”,我國正在開出“藥方”,通過組織定點生產、應急生產、優化藥品研發流程等全鏈條發力,完善短缺藥供應保障體系,回應民生醫療關切。
定點生產、應急生產、協商調劑……近50種短缺藥不再短缺
近年來,部分臨床藥品出現供應不足甚至斷供,個別藥品甚至“一藥難求”,成為醫療衛生領域突出難題。
“通過匯總分析各地監測上報品種,并委托中國藥學會等機構開展的1000多家樣本醫療衛生機構短缺藥調查,已初步確定,我國有130種藥品存在不同程度短缺。”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紹,這些藥品大多是常用低價藥和專科、急(搶)救藥。
保障短缺藥品供應,一直是醫療衛生領域著力攻克的難點。日前,國家衛生計生委等9部門印發《關于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通過定點生產、協調應急生產和進口、完善短缺藥儲備等多種方式,保障短缺藥品供應。
“有的藥品短缺,最大原因是價格便宜、利潤微薄,醫藥企業生產積極性不足。”曾益新說,要“尋回”消失的廉價藥,一大政策著力點,就是遴選定點生產品種,招標確定生產企業,直接掛網采購,讓企業不再為利潤所“困”。
以魚精蛋白為例,這種心臟病手術的必備藥,價格相對便宜,每年用量約180萬支。目前解決供應不足的方法,就是實施市場撮合試點,保障穩定供應。
我國正瞄準130種藥品短缺的具體原因,“一對一”提出解決之策:全國年均使用量只有1萬多支、企業已停產近3年的絲裂霉素,相關部門已協調組織應急生產;治療兒童心功能不全的地高辛口服溶液,已適當給予補貼,實施定點生產;臨床用于治療心梗和心力衰竭的多巴胺,主要通過供需對接和協商調劑,解決了短缺問題……
近年來,通過協調應急生產、完善短缺藥品儲備等一攬子政策,我國解決短缺藥品供應難題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截至目前,在列入短缺藥品清單中的130種藥品中,已有近50種解決了短缺問題。
短缺藥優先審批、完善醫保用藥管理……短缺藥供應長效機制啟動
除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強化短缺藥定點生產、區域調劑之外,一些解決短缺藥供應的治本之策也正在落地之中:醫保部門完善醫保用藥管理,做好短缺藥品支付保障;食藥監部門對臨床急需的短缺藥給予優先審評審批;工信部門出臺政策引導短缺藥生產企業實施技改,提高生產供給能力……
隨著各項政策不斷完善,一些長期困擾短缺藥品供應的政策性難題正在“破題”。例如2016年食藥監總局發布了《關于解決藥品注冊申請積壓實行優先審評審批的意見》,對優先審評列出了17種情形,將臨床急需、市場短缺的藥品納入優先審評范圍,同時明確了優先審評程序和工作要求。
同時,要優化短缺藥品供應管理體系,就必須使藥品短缺保障從“救火式”應急管理,向常態化、系統化監管轉變,建立以早期預警為核心的藥品短缺信息收集機制成為重中之重。
曾益新介紹,我國也正在向這一方向努力,完善國家、省、地市、縣四級監測預警機制,通過合理布局監測哨點,安排信息源,激活短缺醫藥供應的“神經末梢”。
在遼寧省,已確定15家公立醫療衛生機構作為短缺藥品監測點,這些機構監測點涵蓋三甲醫院、各地市中心醫院等,可向省衛生計生委直報藥品短缺信息,有助于實現藥品短缺“及早告警、及時應對”。
醫改政策加強聯動,讓“一藥不再難尋”
治標與治本緊密結合,從短缺藥品研發注冊、生產流通、采購使用等全鏈條發力。我國提出,到2020年建立成熟穩定的短缺藥品實時監測預警和分級應對體系,破解短缺藥之困的“施工圖”日益清晰。
業內人士介紹,要疏通藥品短缺的“栓塞”并非一日之功,破解難題還需持續發力。例如,要改變一些廉價藥品“叫好不叫座”問題,就應在頂層設計上做文章,加強醫改政策聯動,讓“醫院愿意采購、醫生愿意開方”。
“當前應加快推進醫保付費方式改革,提高醫療機構主動節約成本、控制費用的意識,調動其優先使用低價藥品的積極性。同時,藥品采購也應增強醫療機構的參與度,以優惠價格鼓勵醫院批量采購低價藥,以優質服務確保低價藥配送及時到位。”國家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稱。
同時,中國藥學會科技開發中心副主任肖魯等專家稱,要讓短缺藥不再“失蹤”,還需要建立科學的公立醫院薪酬制度,通過合理的績效考核引導醫務人員選用價廉質優的藥品。(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改革完善短缺藥 供應保障 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