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隱私面單”僅是個人信息保護第一步
今年以來,為確保用戶的個人信息不被泄露,一些快遞企業開始實施“隱私面單”——將用戶的姓名、手機號和地址等信息進行加密處理。但最近,不少人在朋友圈“吐槽”稱,收到快遞時發現自己的個人信息還在“裸奔”。“個人估計,隱私面單目前的普及率不到20%。”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6月27日《經濟參考報》)
不可否認,快遞實行實名制后,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保證郵件更安全;但這對社會來講,增加了很大的成本。比如,對消費者來說,會向快遞員、快遞企業及他人泄露個人信息。如此語境下,快遞企業試行“隱私面單”,包裹上隱去客戶真實姓名和電話等關鍵信息,不僅彌補了快遞實名制的一些漏洞,而且避免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泄露。特別是,這種針對個人隱私的細節性保護,體現了快遞企業的一種責任擔當。然而,專家透露“隱私面單”普及率不到20%,令人大跌眼鏡。
事實上,在對個人隱私的細節性保護方面,一些國家顯然走在了前面。隱私權的概念和理論,最初就源于美國。在美國一些州,居民每天早晨扔在門口的垃圾袋,只能由垃圾處理公司的專用卡車運走,任何人如果未經許可,擅自搬運或打開垃圾袋,均有可能面臨侵犯公民隱私權的起訴,因為垃圾袋中常常難免會有信用卡收據、電話和購物賬單、藥品和避孕用品空盒以及私人信件等大量的隱私信息。
日本政府同樣注重提高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經過多年的宣傳和普及教育,個人信息安全意識已滲透到日本人的生活中。例如,過去日本人在邀請人參加活動時,習慣讓受邀請人用明信片的方式回復是否出席,主辦方在邀請信中夾一張印好回信地址的明信片,收信人需在明信片的背面選擇出席與否,再填上姓名、單位和住址等。如今,許多主辦方會隨信附上一張和明信片尺寸相同的單面帶不干膠的紙板,并提醒收信人填寫完明信片后用紙板覆蓋。
可見,快遞企業試行“隱私面單”,對個人信息進行細節性保護,具有樣本意義。然而,快遞“隱私面單”,僅是保護個人信息第一步。首先,我國應加快建立健全統一的公民信息安全保護法,通過建立個人信息的合理使用制度、侵害補償和懲罰機制,設置監督機構等方式,為個人信息上一道“保險閥”。再者,應對公民個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和保密等問題制定詳細規定。在信息采集的源頭方面,對采集主體設定門檻,規定必須在事先履行核準和登記程序等。同時,實行群防群治,完善舉報機制,強化懲戒措施,提高違法成本。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保護 快遞 隱私面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