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讀·榜樣讀·榜樣
84年不變的香港“古早味”
稱重仍然沿用舊式的手提桿秤,糯米粉、高筋粉、豬油和砂糖依次過稱后,以精確的比例混合入碗,在開水的攪拌下和成面團,反復摔打直至彈性十足。
“做點心的工序復雜,光是一個皮,需要的原材料就有很多種,分量一定要精確,不然會影響口感。”香港陸羽茶室總廚鐘國楷師傅制作粵式茶點已30余載,案板上的招式有板有眼,透著規矩。從最初的學徒到現在的總廚,他始終秉持“堅持”和“認真”的態度。
從燙好的面團上揪出小面團,裹入自家研磨的豆沙,再包上新鮮嫩綠的樹葉放入蒸籠——這是只有在陸羽茶室才能吃到的粵式茶點“大良蘋葉粿”。因為最外層包裹的蘋婆樹葉只有每年5至8月才有,所以過了這個時節,這道點心就會“下架”。
菜單因時更替在粵式飲茶文化中有個專用的名詞——“星期美點”,擁有84年歷史的陸羽茶室就是這一傳統的繼承者。“星期美點”在此從未間斷,每期菜單上的咸甜點心約有35款,其中,蝦餃、燒麥、牛肉、粉果、叉燒包等是“臺柱”,期期都有;其他近一半不同款式的點心會按時令輪流出現。
陸羽茶室總經理王騏書自豪地說,“傳統廣東點心有多少種,我們的點心就有多少種”。
粵港本一家,港人飲茶傳統源自廣州,當穗人喜歡“一盅兩件”(一杯茶,兩件點心),港人也漸漸形成這樣的生活習慣。
如今,對香港人來說,喝茶吃點心已不止是填滿肚子般簡單——公公婆婆晨運后的早茶、上班族的商務午茶、太太們的休閑下午茶、還有夜貓子的夜茶……每個階層、生活習慣不同的香港人,都會也都可找到他們喝茶的地點和時間。
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香港喝茶的場所便有茶室、茶樓、茶居之分,其中以茶室的格調為最高。84年來,以茶室為名的“陸羽”一直秉持著高端路線,清凈雅致的嶺南茶室風格引得不少名流商賈在此駐足。
走進茶室位于中環士丹利街24號的現址,時空仿佛倒轉:一桌一椅、一字一畫、一物一具,宛如一家懷舊博物館。
從柚木清式椅子、山水字畫墨寶、半邊古董彩瓷壁瓶、吊掛在天花板上的古董吊扇、中式柚木浮雕框鑲著的意大利彩色琉璃畫,到仍然穿著白衫黑褲唐裝,拎著熱水煲為客人添茶水的老堂倌,都散發出茶室的“古早”味道。
王騏書透露,為保留老茶室的風格,大部分家具、裝飾和字畫均由1933年起的舊鋪搬到1976年后的現址。他指著記者坐的柚木椅子笑說:“這條凳子就有84歲,它肯定比你大。”
陸羽茶室的“藏品”都價值不菲,但最讓王騏書感到驕傲的,是這些古董畫作均由當年常來品茗的名家大師相贈,例如張大千、黃永玉、任伯年、鄧芬等,“它們不僅包含了那些大師對陸羽茶室的情結,也記載了陸羽茶室的歷史。”
84年來,香港歷經風雨,陸羽茶室如同一個忠誠的老伙伴,始終守候在中環,見證歷史。
王騏書曾聽前輩說,在日本當年攻入香港期間,陸羽茶室營業艱苦,晚市時都要小心翼翼地垂下布簾遮擋。一次日軍夜里空襲香港,燃燒彈恰巧落在了陸羽茶室門前的花盆,但好在沒人受傷。
2003年的“非典”疫情,也逼得陸羽茶室關閉了三層營業廳中的一層,還遣散了少部分伙計。其中一位在陸羽做了40年的王銳成回憶說,那段時間的生意不如以往,工作時他們必須戴口罩,桌上也會給顧客準備消毒液。
而隨著內地推行港澳“自由行”,以及香港自身開放度越來越高,前來陸羽茶室飲茶的客人也愈趨多元化,昔日的熱鬧與繁忙有增無減。
如今,香港作為國際美食之都名聲在外,僅在中環一帶,西式沙拉、港式燒味,東南亞鮮味、日本料理、巴西燒烤等各式美食應有盡有。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王騏書認為,中式點心確實只是眾多選擇中的一項,但如果沒有人堅持傳統,那這個行業也許就會滅亡。
“不變就是最好的。”王騏書說,陸羽茶室最特別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傳承,不僅是沿用至今的家具和裝潢,還包括在這里做了半輩子的員工,幾十年如一日的點心,以及飲了幾代人的茶客。(記者 殷田靜子)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茶室 香港 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