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澳門業界:港澳“握手”風光無限
許多澳門人喜歡在天氣好的時候登高東眺大海,銀絲帶一樣的港珠澳大橋穿越浩渺的煙波由遠及近,接入人工島上的銀白色旅檢大樓。“一地三通,如意牽手”的建筑設計構想正從藍圖變為現實。
即將完工的港珠澳大橋,不僅將開啟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互聯互通、協調發展的新時代,也將使香港和澳門兩個隔海相望卻又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特別行政區,真正實現空間上的“握手”。
“半小時生活圈”深入聯動互補
業界認為,香港和澳門這兩個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承擔重要角色的特別行政區,將以“半小時生活圈”的新型地理結構,實現更加深入的聯動與互補發展。
“港澳之間的經濟關系,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熱絡起來。”澳門基金會研究所副所長楊道匡對新華社記者表示,那一時期西方國家同時向香港和澳門提供紡織品配額,香港獲得的配額滿足不了需求,但澳門的配額用不完,這吸引了許多香港出口商和制造商到澳門投資設廠,成為帶動澳門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迅速發展的動因。
楊道匡表示,由于鄰近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幾乎被殖民當局“遺忘”的澳門,通過學習香港經驗,緊跟“四小龍”的發展步伐,建立了現代企業、金融業、旅游業,甚至是管理嚴格的博彩業。而這也為日后港澳兩地融入內地的發展建立了基礎與前提。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澳門共吸引外來直接投資2318億澳門元,其中來自香港的投資占比達25.5%,僅次于開曼群島位居第二。香港是澳門旅游業除內地外的第二大客源市場,2016年有超過640萬人次香港旅客到訪澳門。
攜手解決雙方在發展中遇到的瓶頸
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主席張祖榮表示,如果說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在回歸之前的經濟聯系屬于完全意義上的“市場決定”的話,回歸后,在中央政府一系列支持港澳發展的政策框架下,在粵港澳合作的新形勢下,以及兩個特區政府尋求互利共贏、互補發展的主觀意愿下,港澳兩地的互動發展進入有機制、有協議、有研究、有步驟的新階段。
據介紹,港澳兩地特區政府自2008年起建立了“港澳合作高層會議”合作機制,雙方官員定期進行會晤。2016年,在第九次港澳合作高層會議上,兩地政府代表草簽了《香港特別行政區與澳門特別行政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下稱“港澳CEPA”)主體文本,標志著兩地在充分發揮自由港等優勢的同時,進一步推動兩地投資環境的開放和優化,積極有序地推進兩地經貿服務合作。
輿論認為,“港澳CEPA”與內地分別同港澳地區簽署的CEPA及補充協議產生了疊加效應,意味著內地、香港、澳門之間建立了具有制度保障的市場開放關系,使兩個特區共享同一個國內市場,共同搭建內地企業走向世界的平臺。
“隨著內地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國家對港澳的重視程度愈發提升。國家需要香港和澳門在對外開放中扮演不同的功能與角色,這需要兩地攜起手來,共同發展、共同承擔。”楊道匡說。
他認為,站在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這一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的重要節點上,已經可以預見未來港澳兩地互補與協調發展的諸多可能性。
“香港的迪士尼、珠海的長隆、澳門的歷史文化街區,分別是珠三角地區最響亮的旅游品牌。而起點在香港大嶼山的港珠澳大橋,將把越來越多的迪士尼游客直接帶到珠海長隆,然后通過珠澳之間的蓮花口岸進入澳門,從而促進三地旅游業的發展。”他說。
此外,楊道匡認為,港澳之間在地理空間上的“握手”,還有望解決雙方在當前發展中遇到的瓶頸。比如港珠澳大橋通車后,香港機場到澳門機場只有半小時車程。這對雙方來說都是巨大的利好。
優質資源互補對接
說起港澳之間的協同發展與互利共贏,澳門的金融、會展、物流、電商、醫療、互聯網+、社會服務、職業教育等領域人士紛紛認同:隨著區域合作進程的加速,港澳之間的產業有了新的功能區分和錯位發展的需求,這既是市場決定的,也是兩地謀求為國家發展承擔重要責任的必然選擇。
從深圳移民澳門近20年的澳門會議展覽業協會理事長何海明,對港澳及內地之間的產業互動感受深切:“香港的會展業是澳門和內地的‘老大哥’,時至今日仍是亞太地區最優秀的會展城市”,“相鄰的城市不應該成為相互蠶食和競爭的關系。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協調機制,讓優質資源實現互補與對接。”
他透露,目前澳門和香港會展業界正在共同推動一個“令人激動”的愿景——希望由香港攜手澳門,共同配合廣州承辦2018年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屆時,三地將通過不同的分工體現出各自的優勢,這些優勢加在一起,就是大灣區城市群的能量與競爭力。”何海明說。(記者 劉暢)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澳門 港澳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