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廖俊波的務實作風: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
新華社福州6月10日電(記者王成)每當想到廖俊波,在福建省政和縣石屯鎮鎮長吳江平腦海里首先浮現的,都是他穿著一雙黑皮鞋,手里攥著一根毛竹竿,在山間步履蹣跚、汗透衣背的身影。
2011年秋天,政和縣同心工業園區還像襁褓里稚嫩的嬰兒,大山里一片低矮連綿的丘陵地正在萌發新的生機。時任政和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綜合協調部部長的吳江平,將工業園區的選址規劃方案,交到了趕來調研的廖俊波手中。
“六七個平方公里的規劃面積太小了,不夠大氣,我們要為將來的發展留出空間。”廖俊波看完方案,對大家招手,“走,我們到山上走一走,看一看。”說著,廖俊波的腳步已經邁出會議室。
如今機器轟鳴、規劃整齊的聯排廠房,那時候還是一個連著一個高達數十米的山包,山上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鐮刀開路,一身白襯衣、西裝褲、黑皮鞋的廖俊波,拄著一根劈斷的毛竹竿,帶著五六名干部一頭扎進了蔥翠的山林里。
吳江平還記得,氣喘吁吁的廖俊波很高興,他邊爬山邊同干部們說:“做工業園區是一件很快樂的事,當看到一個個項目落地的時候,你們的心里會感到無比的喜悅。”他分享自己建工業園區的豐富經驗:“資金怎么籌集、土地如何征遷、項目從哪里引入、干部如何成長,這些都是建園區的困難。”
沿著山脊把一個一個山包掃過,襯衣被汗水浸透的廖俊波回到會議室時,時間已經過去了3個小時。他拿來規劃圖紙鋪在桌上,雙手比劃著給干部們講,這一個區塊適合做哪些產業,那一個區塊適合建什么配套設施,另一個山腳下適合修一條路……一個規劃面積達25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在工業基礎極為薄弱的政和縣初具雛形。
“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這是廖俊波生前時常掛在嘴邊的話。他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先馬不停蹄地下鄉、入企調研,他打電話召集開會,也經常是開解決問題的現場會。
時任政和縣規劃建設和旅游局局長的卓陳慶回憶,2012年9月,在推進政和城市面貌大變樣的“百日會戰”中,道路改造曾因變壓器位置的選擇而受阻。廖俊波了解情況后,當即從辦公室下樓乘車來到施工點,花了兩個多小時把30多個點位挨個看過,叫來10多個相關單位負責人開會討論,現場就制定了解決方案。
擔任南平市常務副市長、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之后,廖俊波像陀螺一樣連軸轉,他常常白天在南平、晚上到新區,工作日在南平,周末到新區。武夷新區管委會綜合科科長蔡猷全說,廖俊波經常先不到管委會,而是直接到施工現場,新區的重點項目和重點工程,他都經常到現場察看建設進度,在現場解決實際難題。
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廖俊波走出會議室,把辦公桌搬到了現場,放下厚厚的材料,把眼光拋向了現場。在政和、在閩北,他深入調查、務實擔當的工作作風,創造了振奮人心的“俊波速度”,也被越來越多的干部所效仿……(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廖俊波 務實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