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村民“挪窮窩”進城:一道復雜的人生選擇題
一道關乎后半生的選擇題,擺在了54歲的潘軍面前。
在河北省淶源縣縣城西北,建起了44棟6層小樓,這是該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工程之一。
如果潘軍愿意,他一家四口可以免費住進其中一套100平方米的樓房。和他村中的3間石頭房相比,這里的樓房明亮干凈,緊鄰高速公路、學校、醫院。相距約1公里的住宅區,房價已由去年的每平方米4000多元漲至6000多元。
潘軍所在的北鋪村,是淶源縣23個省級深度貧困村之一,貧困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67%。村中無學校,無商鋪,有衛生室卻不見醫生。作為易地扶貧搬遷村,北鋪村村民可自愿選擇搬或不搬。
據介紹,淶源縣規劃搬遷貧困人口27454人。在這場遷徙中,進城還是留村,對于潘軍這樣的村民來說,抉擇并非那么容易。脫貧是一場大考,而進城與否,是一道復雜的選擇題。
縣城or山村
清晨4點半,潘軍習慣性地醒來,起床。
眼下,山上大片的槐花開得正好,早上微涼的空氣中氤氳著槐花香,他喜歡這種味道。他養了4頭牛、1頭驢、1頭豬、1條狗和9只雞。起床后,潘軍先去看看牲畜是否安好,隨后轉悠到菜園和玉米地。今年入春以來氣候干旱,他家種的5畝玉米大半還沒露頭,他祈盼著“老天多下些雨,多賞些飯吃”。
9點左右,同村的王文龍回到村里。這名85后年輕人,除了種地,還擔任村會計。他記不清從去年何時起,各種需要填寫的表格和扶貧相關會議就多了起來,因為村里開會要留存現場照片,他去年特意換了個拍照方便的智能手機,還學會了使用微信,買了每月30兆的手機流量套餐。
下午5點左右,忙完一天的活計,王文龍就騎著他那輛二手摩托車趕到11公里外的鄉上,接小學二年級的女兒。村小自2005年“撤點并校”后就沒了,而鄉上僅有的一所小學,則規定二年級以上學生才能住校,于是王文龍在女兒上幼兒園時就在鄉上租了房“陪讀”。房租從每年800元漲至1500元,王文龍說,“明年必須得讓女兒住校”。
潘軍和王文龍兩家離得不遠,倆人時不時湊到一起聊天,無非是聊聊今天干了什么活、有什么新鮮事。自去年北鋪村被規劃為淶源縣“十三五”時期首批異地搬遷扶貧村后,他們聊天的話題便多了“搬遷”這一重要議題。
在此之前,潘軍從沒想過離開這片土地。他年輕時去北京打過工,在廣東當過兵,1989年退伍回村后便過起了和父輩相似的生活,成家,種地,養牲口,做幫工,如此已近30年。
王文龍卻是想離開而離不開。“家里有老人、孩子、地,還有村里一堆事兒,根本脫不開身。”今年2月,王文龍的妻子生了二胎,王文龍從妻子手中接過給女兒“陪讀”的接力棒,來往于鄉與村之間。
如今,搬遷打亂了他們以往的生活軌跡,把他們推向選擇的岔路口。同意搬遷的,每人可以在縣城安置片區分得25平方米樓房,但要拆除村里的舊房,讓宅基地復耕。王文龍不想錯過這次機會,他決定搬遷,以方便子女在縣城上學。
不過,王文龍的父母親決定留在村里。“他們覺得搬出去住不習慣,喜歡待在山里。”王文龍說,這樣也可保存部分住房和維持日常的耕種,“算是留個退路”。
“同意搬遷的,多半是為了下一代,比如留給孩子一套房子或者上學便利等。不同意搬遷的,一是不舍得離開,二是在山里也能勉強過活。”北鋪村黨支部書記王玉格說,目前村里116戶中有61戶同意搬遷。
而潘軍仍在猶豫:“進城后吃喝拉撒都得花錢,怎么活?”
編輯:梁霄
關鍵詞:村民 人生 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