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
把握中國特色的海洋意識導向
中華民族的海洋意識,啟于歷史悠久的耕海牧漁和揚帆遠航,承于近代艱苦卓絕的海洋開發實踐,也必然興于中國特色海洋強國建設進程中。發展中國特色的全民海洋意識,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著力提升海洋國土意識、海洋經濟意識、海洋環保意識、海洋權益意識和海洋合作意識,為海洋強國建設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提供思想輿論基礎和精神文化支撐。
一是樹立陸海統籌的海洋國土意識。深刻認識和領會海洋在國家經濟發展全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從狹隘的陸域國土空間思想轉變為海陸一體空間思想,樹立陸海統籌理念,從根本上轉變以陸看海、以陸定海的傳統觀念,使海洋國土觀念深植于全體公民尤其是各級決策者的意識之中。
二是樹立依海富國的海洋經濟意識。充分認識到海洋經濟是國民經濟最具活力的關鍵領域,從單一的海洋產業思想轉變為開放多元的大海洋經濟思維,確立多層次、大空間、海陸資源綜合利用的現代海洋經濟發展意識,不斷提高海洋及相關產業、臨海(港)經濟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努力使海洋經濟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三是樹立與海為善的海洋環保意識。堅持生態優先,落實綠色發展,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營造全民共同努力和積極參與海洋環境保護的氛圍,使“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海洋生態環境”的海洋環保意識深入人心。
四是樹立守海有責的海洋權益意識。既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海洋安全環境和維權形勢的復雜性和嚴峻性,矢志不渝地堅定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又要統籌維權和維穩兩個大局,注重促進和擴大和平解決爭端的共識。
五是樹立和諧包容的海洋合作意識。傳承和發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堅持親、誠、惠、容的包容性發展理念,樹立大國責任意識,共享海洋發展成果,強調打造甘苦與共、命運相連的海洋發展共同體意識,推動全人類海洋事業的持續發展。
多重并舉提升全民海洋意識
增強全民族海洋意識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堅持高站位、多層次、寬視野,共同不斷努力。
一是要深入挖掘中華民族的海洋歷史和傳統海洋文化。我國利用海洋的歷史源遠流長,優秀傳統海洋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加強我國海洋歷史和傳統海洋文化研究、宣傳,并轉化為教育內容和海洋文化資源,培養國民熱愛海洋的感情,讓全民感受到我國不僅是一個有悠久農耕文明的陸地國家,也是一個有悠久海洋文明的海洋國家。
二是要積極倡導我國和平、合作、共贏的海洋發展理念。以中國特色海洋意識為導向,創新海洋新聞媒體工作、做好海洋意識輿論引導,圍繞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推動我國“和平、合作、共贏”海洋發展理念的國內外傳播,提升全民族投身海洋建設的積極性和凝聚力,擴大和增強我國海洋發展理念的國際認同程度和吸引力。
三是要建立健全增強全民海洋意識的工作機制。把增強全民海洋意識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重點工作,納入中央和地方的宣傳思想教育工作體系和精神文明建設體系,健全相關規章制度和統籌協調機制,完善海洋宣傳教育機構。依托涉海機構、各級各類媒體,健全海洋意識公眾參與機制,提升公眾親海活動服務品質,形成親海、愛海、強海的社會氛圍。
四是要創新完善海洋精神文明的活動平臺。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導向,繼續鞏固6·8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海洋知識“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園”等重要的海洋宣傳活動和全國性的海洋賽事等品牌項目,打造高品質海洋周、海洋節、開漁節、藝術節等海洋特色文化節慶活動,不斷推陳出新,積極創作海洋文藝精品,結合海洋閑暇旅游產業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海洋精神文化需求。
新形勢下,我們要著力增強全民海洋意識,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為海洋強國建設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夯實文化根基和價值支撐,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作者為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海洋 意識 強國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