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一家三代高考命運的四十年流變
作文與考場——“五一日記”和兩個風扇的考場
作文似乎是高考最能撩撥人心的內容,從這祖孫三代人參加高考的作文題目上也可以看到社會觀念的嬗變:在郭樹松的印象里,高考作文題對于熱衷辦黑板報、關心時政的他,熟悉又簡單。“當時題目是二選一,‘五一日記’和‘唱國際歌所想到的……’我看了題目就選擇的是唱國際歌,這得跟當時火熱的‘反修’‘防修’聯系到一起嘛。我的高考成績果然可以,跟這作文寫得好有關系!”
而王振力1987年和王穎昕2014年的高考作文題分別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一篇短文和給材料寫作文。
如果說姥爺的記憶里印象最深的是作文,那么對王振力父女來說,考場的環境則是最令他們難忘的。在那1987年悶熱的夏日,7月7日、8日、9日三天,19歲的王振力和全國228萬高考考生一起,用鋼筆書寫著自己的未來。酷暑的夏日,壓抑的氣氛,只有兩個風扇的考場里,悶得像個蒸籠。室外,蟬鳴陣陣,夾雜著熱浪和土腥濃烈的味道,久久不散。7月7日下午考數學時,大家都是一邊拿著衣袖擦汗一邊演算答題,狼狽不堪。
相形之下,女兒王穎昕卻顯得從容得多,因為考場就設在母校邯鄲一中,教室里的一桌一椅都是最熟悉不過的,唯一的變化就是,平常拼起來的兩張桌子被拉開距離,教室人數由平時的60多人減少至30人。這場景,在高三無數次模擬考時早已經歷。
說到考試內容的變化,不惑之年的王振力翻起女兒高考文科綜合試題,最感慨的一點是:知識越考越活了!他說當年自己學歷史時主要是記誦歷史年份等“知識點”,而現在呢,則多是給出材料做分析,不再只是死記硬背。
編輯:梁霄
關鍵詞:高考 命運 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