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王源超:冷門項目帶出熱點團隊
這里“空氣”特別好
“年輕人不怕吃苦,最怕的就是看不到希望。”作為“過來人”,王源超將目光投向具備科研潛力的青年學者,既給他們壓擔子,也讓他們有回報。 在王源超團隊,項目經費首先向40歲以下、有能力的年輕人傾斜,“老隊員”必須招到出色的年輕人才能“同臺PK”;優秀的年輕人可以被推薦參加學校的“鐘山學術新秀計劃”,副教授就能申請作博導。
他參照國外實驗室的運行模式,大膽改革。他說,團隊沒有“大老板”,不論資排輩,誰有能力就讓誰做實驗室主任。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博士,王源超憑借自身魅力網羅了一批“洋”博士。
竇道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博士后,2008年被引進。
董莎萌,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中組部“千人計劃”青年人才特聘專家、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項目科學家,2014年被引進。
王燕,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博士,2015年被引進。
陶小榮也是其中之一。
2010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做完博士后研究的陶小榮,面對國內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邀請,有些拿不定主意。
此時,兩年前從海外歸來的竇道龍,清楚陶小榮看中的是什么,對他說:“這里‘空氣’特別好,你來吧!”
竇道龍說的“空氣”是指氛圍,特別是想干事的年輕人所看重的氛圍。
陶小榮剛來的時候,實驗和辦公空間相對緊張,王源超將自己的半間辦公室和一個實驗臺讓給了陶小榮。
“不忙著作決定,先呆段時間看看是否適應。”王源超說。
這話讓陶小榮心定了下來,這正是他所期待的環境,一開始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沒想到這一呆,就是7年。
如今的陶小榮已經是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學院給他配備了兩名科研助手和獨立實驗室,200多平方米的實驗室可容納20名學生同時工作。
從與王源超共擠一間辦公室,到如今帶領著自己的小團隊,陶小榮經常在實驗室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他說:“好的團隊就是這樣,讓人停不下來。”
要抬起頭來看看路
今年3月,在美國舉行的國際卵菌遺傳學大會間隙,王源超抱著筆記本電腦,拽住《植物細胞》的主編、德國教授雷吉納·卡曼,同她比劃著——電腦打開的是王燕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他請雷吉納教授為論文提修改意見。
“這個領域難出成果、見效慢,這是很多人無法堅持下去的原因,可是并非沒有‘捷徑’。”王源超所說的“捷徑”是讓青年學者不要只是悶頭做實驗,要抬起頭來看看路,看看自己的研究在國際上處于什么樣的層次。這條傳授弟子的“真經”是他多年躬耕學術前沿,在日漸頻繁的國際交流中“修煉”出來的。
王源超曾5次擔任國際學術會議主席,在國際植物微生物分子互作大會等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及康奈爾大學等國內外著名學術機構作報告30余次,頻繁的國際交流讓他在學術舞臺上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話語權越來越重。
王源超說:“作為帶頭人,我要做的就是帶領我的隊員們在正確的方向上前進,不然,團隊越大,資源的浪費就越大。”(許天穎 李潤文)
編輯:梁霄
關鍵詞:南京農業大學 教授 王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