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讀·榜樣讀·榜樣
京西重工:新兵闖天下
2017年5月底,位于北京石景山盛景國際大廈七層的北京京西重工有限公司總部里,工作人員正在為即將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破土動工的新工廠緊張忙碌著。作為一家跨國企業的“神經中樞”,這里每項決策影響著全球5000多名員工的生計。
很難想象,這家工廠遍布全球的企業成立至今滿打滿算不過8年。從汽車產業的“門外漢”,到布局美歐、翱翔在“一帶一路”上,京西重工憑借在汽車零部件核心技術上的優勢不斷提升自身高端制造水平,在國際汽車市場上開疆拓土。
中西合璧謀融合
2009年3月30日,成立僅7天的京西重工與美國德爾福公司簽署收購其全球減震和制動業務的主協議。同年11月份,交割協議簽署,京西重工以世界汽車零部件行業“新兵”的身份闖進國人視野。
這匹主導了跨越太平洋的非同業并購“黑馬”,是由首鋼總公司和房山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公司共同出資成立的。“當時,北京希望把汽車產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首鋼則面臨搬遷后持續發展的問題。”京西重工董事長蔣運安說,成立京西重工絕不是拍腦袋決策,而是北京市扶持首鋼發展高端制造業的舉措之一。
當時,國際金融危機尚在蔓延,脫胎于美國通用汽車的德爾福公司陷入困境,不得不剝離懸架、制動、轉向、安全氣囊等多項業務,在全球尋求戰略重組方。此時,中國出臺《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將汽車零部件產業自主化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可以說,京西重工生逢其時。
通過并購,京西重工在獲得德爾福高端研發技術和客戶群的基礎上,迅速進入底盤系統和智能駕駛等核心領域,實現零部件行業的產業化、規模化和國際化,有效彌補了我國汽車產業的短板。
但問題也接踵而至,一家純粹的國企并購美國“老店”,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南轅北轍,怎樣融合東西方“基因”?
用國企思維來管理,肯定是不行的。經歷了并購初期的磨合,京西重工制定了“接得住、管得了、可持續”的“十二五”目標,決心“摸著石頭過河”。
非同業跨國并購,文化差異、管理理念沖突必然存在。針對“多語言、多文化、多法律、多政治環境”等特點,京西重工認真分析中外文化差異,尋找彼此的融合點,著力培育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樹立統一的企業發展目標和愿景,實現企業各單元從“形”的整合到“神”的融合。同時,重點吸納具有國際化背景的專業人才加盟,借由他們的文化背景、溝通方式、專業能力加快推動融合。
“我們要利用國外先進技術、經驗,融合中國特色文化,提升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管理水平。”京西重工黨委書記王中華表示。
最終,這家外籍員工占75%的企業找到了“平衡點”——尊重汽車產業發展規律,發揮中外方各自優勢,用全球化視野、市場化方式共同組建融合管理團隊。
業界評價認為,京西重工的跨國并購較好完成了文化融合和團隊融合,為國有企業海外并購、市場化運營探索出一條可供借鑒的道路。
產融結合促發展
從成立之初,京西重工就肩負多重使命。一方面,企業要盡快擁有世界先進零部件核心技術和領先產品,加快發展步伐;另一方面,要建立資本平臺,并依托海外研發平臺,幫助北京房山加快建立汽車高端零部件生產基地。
京西重工深知,德爾福雖然具有高端、個性化的傳統技術優勢,但企業要發展,吃“老本”肯定不行。為保證技術的先進性,京西重工堅持每年投入8000多萬美元作為研發經費,這對一家年銷售收入不到9億美元的企業來說確實不是小數目。
秉承“技術引領前行”的發展理念,加上持續穩定的研發投入,京西重工迎來了技術成果集中爆發期。目前,企業擁有專利或專有技術1000多項,僅2016年就申請發明專利38項,獲得授權專利39項。其成功研發的第4代磁流變減震器和新一代空氣懸架產品立足全球最高端,顯著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有高端產品、高端技術、高端客戶助陣,京西重工的訂單量大幅攀升,截至2016年底已實現手持訂單64億美元的驕人戰績。
技術研發需要錢,配套建設更需要錢。為保證現金流,京西重工通過資本市場收購上市公司,實現資本性融資和財務融資,解決企業發展中的資金瓶頸,使“產融”深度結合,最大限度發揮協同效應。
如今,京西重工已在波蘭克拉斯諾、墨西哥奇瓦瓦、英國盧頓、捷克海布、中國上海、中國北京擁有6家工廠;在美國、法國、波蘭、中國擁有6個技術研發中心;業務分布于14個國家和地區。
同時,通過大力推進制動器業務優化及研發本土化轉移,京西重工的控制制動軟件應用在國內實現進一步轉換,軟件設置與更改基本轉移到上海工廠;房山研發中心測試實驗室能夠滿足本土客戶樣件組裝要求,實現樣件總裝生產100%國產化。通過本土化的轉移和培養,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國產化研發和自主保障能力明顯提升。
“一帶一路”中占先機
京西重工自成立以來,始終把企業發展戰略與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在一起。這一思路讓京西重工不斷收獲驚喜。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2015年,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全面推進實施制造業強國戰略。京西重工積極響應,扎實推進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工廠建設。經過調研,其歐洲新工廠建設最終選址與汽車制造中心德國臨近的捷克海布市。
這家已于今年4月份實現量產的捷克工廠,在廠房設計、現場布局、設備選型、工藝流程、運營管理體系等方面均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預計到2020年產量將達400萬支,可為法拉利、保時捷、凱迪拉克、寶馬、奧迪、沃爾沃、路虎、通用等高檔轎車提供減震器。
位于波蘭克拉斯諾的老工廠雖有40多年的歷史,但直至京西重工2009年收購之前,減震器的產量水平僅為600萬支。收購后,京西重工在不增加場地面積的前提下,通過優化工藝流程、提升自動化水平,提高生產效率近30%。
在北美市場上,京西重工已決定在靠近美國整車廠的印第安納州設立新工廠,擴大與通用、福特、寶馬及本田的業務合作,完善北美布局,穩固其作為全球汽車零部件頂級供應商的領導地位。
商海行舟,不進則退。為把京西重工打造成擁有領先技術、核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首鋼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靳偉多次率隊到京西重工調研指導工作,并將其作為旗下首家國際化經營改革試點單位予以重點關注。未來,這塊“試驗田”將以提高股東投資回報能力為導向,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強體制機制建設,不斷激發活力、提高效率和效益、提升價值。
在國際市場開拓方面,京西重工明確了穩步發展歐美市場,積極擴大中國市場,擇機并購重組擴大規模的思路。這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后起之秀”目標很明確:2020年,銷售收入達到100億元,利潤達5億元;2020年,現有全部資產注入京西國際,實現整體上市,上市公司市值達到100億港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學聰)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京西 重工 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