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社會辦醫應建嚴格退出機制
審批手續互相“打架”、醫生非“自由人”、基本醫保難覆蓋……目前,社會辦醫往往遭遇各種政策“玻璃門”。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此舉能否緩解百姓“看病難”“看病貴”?
非公立醫院占了“半壁江山”
國辦印發的意見要求,簡化優化審批服務,積極推進一站受理、窗口服務、并聯審批,推廣網上審批。
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琨說,簡化優化審批服務并不是降低社會辦醫標準和門檻,而是要通過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來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支持和促進社會辦醫發展。
據中國非公醫療機構副會長兼秘書長郝德明介紹,截至2016年底,我國非公立醫院16004家,占整個醫療機構總數的55%,診療人次占比12.3%。與公立醫療機構相比,非公醫療機構服務總量不足公立醫療機構的五分之一,三級醫院僅有151家,整個行業仍處于小、弱、散醫療機構占主導。
在一些地方,簡化審批手續大大提高了社會辦醫的效率。四川省衛生計生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四川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社會辦醫的政策,民營醫療機構從2011年的658家躍升到目前的1362家,占全省醫院總數的65.89%。
民營醫院醫生老的老小的小
意見提出加強人力資源保障。加強急需緊缺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改革醫師執業注冊辦法等等,這些利好政策能否緩解社會辦醫人才緊缺的“燃眉之急”?
目前,民營醫院人才基本呈現“一老一小”的局面,以退休老專家和低學歷年輕人為主。成都醫生呂奉平從公立醫院辭職后,開設了14家“呂醫生”社區診所,共擁有100余名醫護人員。呂奉平說,最大的困擾是后備人才不足,尤其是難招到水平高的全科醫生。
趙琨認為,從激活現有人力資源存量活力的角度來看,實行醫師執業區域注冊和醫師多點執業,鼓勵醫師利用業余時間到更多的醫療機構開展醫療服務,是短期內有效解決社會辦醫療機構人力資源缺乏的有效途徑之一。
廣東省家庭醫生協會副會長吳育雄認為,目前醫院沒有去編制、社會化,醫生的醫保和養老還在第一個執業點。只有讓醫生成為“自由人”,保障福利社會化,才能有更多的醫生愿到基層開診所。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醫療機構 醫院 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