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絕版佛經藏身安岳摩崖經窟
藏經窟內密密麻麻刻滿了經文,由于年代久遠,佛經正在遭受風化、滲水等世界性難題的侵蝕。
為了防止人為的破壞,當地政府修建了鐵門將藏經窟保護起來。
藏經窟內的經文正在遭受風化、滲水等世界性難題的侵蝕。
一號藏經窟窟深2.8米,寬2.3米,高2.1米。窟內三壁刻經,經文大多已經風化,現存約1萬字。
最早
臥佛院石經的刊刻年代屬于盛唐,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佛經石刻。
最大
臥佛溝是迄今國內發現最大的摩崖經窟。
最絕
藏經洞內的《檀三藏經》是現存佛經中的絕版。
12月中旬,資陽市旅游局重提安岳石刻申遺。隨即,安岳縣文物局表示,2017年初,將恢復安岳石窟申遺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并稱力爭2017年底前將安岳石窟擠進《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12月14日,資陽市安岳縣城北40公里外的臥佛鎮臥佛溝,67歲的文管員吳忠富得知消息后,喜憂摻雜,“希望能夠盡快實現。1982年發現這里的石刻經文有40余萬字,風化后,現在能看清的估計只有30余萬字。”
吳忠富所說的石刻經文,位于臥佛鎮臥佛對面的藏經洞,那里約800米長的懸崖峭壁上開鑿有55個藏經龕窟,其中《檀三藏經》是現存佛經中的絕版,但面臨風化這一世界性難題,至今尚無有效防治措施。
絕版佛經
藏身國內最大摩崖經窟
臥佛溝因為國內最大的一尊唐代臥佛而得名,與其相對則是55個藏經石窟,其中有4個8平方米左右,里面看不到一尊佛像,終年鐵門緊鎖。
12月14日,文管員打開銹跡斑斑的鐵鎖,盛唐氣象躍入眼簾:唐人娟秀、遒勁的小楷從上而下爬滿巖壁,飛天在經文中飛舞……唐時工匠們留下的滿壁經文石刻,竟如雕版印刷一般精美、工整。
今年81歲的唐承義,1982年當上安岳第一任文管所所長,鉆進石刻研究至今,成為當地有名的“土專家”。他介紹,這里開鑿的55個藏經龕窟,已具雛形或竣工的43窟,空經洞1個。1982年時,文管所發現保存完好的15窟,佛經刻字面積152平方米,清晰可辨的共20余部70余卷40余萬字。
“北京房山區石經山也有九個刻石藏經洞,約5000萬字,但是刻于石板上。”唐承義說,他與國內專家走遍絲綢之路上的所有石刻,最終得出結論:臥佛溝是迄今國內發現最大的摩崖經窟,與北京房山石經,可謂是一北一南兩座“中國佛教藝術寶庫”。
附近的居民介紹說,唐三藏與孫悟空到西天取的經,就保存在這些經窟中,其中便有一部《唐三藏經》。
唐承義說,這里確實收藏了盛唐時期民間最流行的所有經典,但經窟中只有一部《檀三藏經》,百姓一傳十、十傳百,聽成了“唐三藏”,以為是《西游記》里的唐僧。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胡文和統計發現,《檀三藏經》是我國現存佛經中的絕版。
最早經文
唐石刻驚現現代簡化字
唐承義介紹,臥佛院石經的刊刻年代屬于盛唐,刻石上有“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8年)二月刻”的字樣,這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佛經石刻。此外,還有“唐開元十七年”、“唐開元二十一年”等題記,可以看出,刻經是一個巨大而又歷時較長的工程。而且,經目中的《般若波羅密心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等是玄奘譯經班子傳下來的最早的版本。
“摩崖石經要求工匠先開鑿石窟,磨平巖壁后刻寫經文。”唐承義說,相比房山石刻,臥佛院摩崖石刻工程量更為巨大,耗時也更為漫長,在中國極為罕見。
“更奇怪的是,經文中出現了4個現代才有的簡化字。”唐承義說,經文中簡化的漢字“無”“義”“萬”“個”,唐代應該為“無”“義”“萬”“個”,簡化字為什么在唐代出現,至今未有專家作出滿意的回答。
“這些簡化字絕非后人補刻。”唐承義說,因為它們多次在整篇經文段落中出現,書寫風格、字形大小與其他文字完全一樣,不存在任何補刻的痕跡。“難道唐代就開始簡化漢字?并且簡化得如此科學合理,令人難以相信。”
風化滲水
30多年已模糊約10萬字
最大的4個經窟,并排相連。隔著鐵門可以看到,標著“46”號的經窟內,石壁上身處的水漬結晶,角落里分布著大塊大塊的白霉。
4室相連的經窟石壁上,均大大小小分布著拳頭大的坑穴,最小的經窟還被鑿去高近2米、寬不到1米的門。“這是一個單身漢當家居住造成的。”
吳忠富說,1958年,4個經窟被一個叫吳亭華的單身漢住家,豬圈、臥室、廚房、茅廁,4個經窟恰好夠用。吳亭華可能覺得巖壁上的經文不怎么美觀,費盡氣力鏟掉一些。為了方便喂豬,他還在豬圈與臥室間開鑿了一扇小門。空蕩蕩的經窟不能帶來安全感,他又在門口的佛龕上鑿了幾個大洞,裝了一扇木門。就這樣,吳亭華在這里這一住就是5年,4座唐朝經窟,就這樣毀在了他的居家夢想中。
走進經窟,霉味撲鼻而來,46號經窟石壁上的經文,被黑色的霉菌覆蓋。
“最怕連續陰雨天。”文管員吳忠富說,這樣的天氣,導致滲水和霉變,幾乎無法解決。風化最嚴重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經窟外密密麻麻遮蓋的藤蔓被去除后,“經文開始大面積起泡和脫落。”
據唐承義介紹,1982年發現經窟時,估算統計出來的清晰的經文字數為40余萬字。經過30多年的風化,現在能夠清晰辨認的為30余萬字。
重提申遺
德專家團隊參與保護研究
安岳縣文物局局長劉毅說,安岳石刻文物眾多,級別很高,但是面臨風化、滲水、裂隙、危巖等難題,保護難度大,主要是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
“面臨風化這一世界性難題,保護工作還是在不斷探索。”劉毅說,安岳縣與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展安岳石刻考古調查;與德國海得堡藝術學院合作,專項開展臥佛院刻經研究。
臥佛院文管員吳忠富說,來自德國的專家在臥佛溝住了3年,“他們的技術解決了崖頂排水問題,但治理風化還是沒有有效的辦法。”
目前,德國海得堡藝術學院專家團隊已經推出臥佛院石經專著,“已經出了兩卷,每卷定價1000多元,對經文內容是一種挽救性保存。”老文管所長唐承義說。
劉毅說,為加大對石刻的保護,2003年,安岳石刻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后進展不大。2016年,該縣重啟安岳石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擬聘請省、市專家進行評審,力爭5年內進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經窟 經文 石刻 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