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擦亮中華老字號 百年“質”造底蘊是否找到新著力點
當老工藝遇上新受眾
——“遵古不泥古,創新不離宗”
“要買中式禮服,第一時間就想到去老字號,覺得手藝好,質量有保障。”北京的小劉馬上要辦婚禮,相繼去了幾家知名的老字號選購旗袍,“但真的去了,卻有些失望——價格貴還是其次,關鍵是款式太老。”小劉坦言。
老字號,一直以其老工藝、高品質吸引著廣大消費者。但在走訪中我們發現,很多老品牌某種程度上已無法滿足廣大消費者——不少老一輩人覺得“變了味兒”,又有不少年輕人覺得“太老土”。
統計數據同樣印證了我們的調查:中國社科院中國社科評價中心主任荊林波介紹說,目前經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共1128家,大致上三分之一好過,三分之一勉強,三分之一艱難。
“歸根結底,還是缺乏創新精神。現在一些老字號營銷手段過于落后,不擅長使用年輕人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營銷。品牌塑造對于年輕人也沒有吸引力。再加上在產品的技術和研發上缺乏投入,自然是把消費者越‘推’越遠。所以老字號要想創新,需要走出墨守成規,吸納一些好的思想和理念,從而使老字號得以傳承。”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管理學系主任李自杰說。
創新,幾乎是每一位受訪專家都提及的“關鍵詞”,但在走訪中,也有不少人感慨,創新是好,但可別“跑偏”。
“現在很多老字號店里的東西,很讓人‘摸不著頭腦’——點心鋪里賣煙酒,刺繡鋪里又有明信片,感覺就是進了各式各樣的紀念品商店,完全變了味兒……”旅游達人芳芳有些遺憾。
在創新與傳承間,如何才能找到抓手?帶著這個問題,我們找到了浙江龍泉沈廣隆劍鋪的第四代掌門人沈新培老爺子。
已近古稀的沈新培師傅鑄了一輩子劍。煉鋼、打鐵、雕刻、打磨……這些鑄劍古法,早已經融入了他的血脈中。走進沈廣隆劍鋪,更像是進入一個寶劍博物館,各式刀劍令人目不暇接。在一柄玄武劍前,沈新培介紹說:“這把劍工程費時6個月,經過手工折疊鍛打至6000層,既讓細化鋼質顆粒結構嚴密,又使劍體堅韌鋒利無比。”
時光荏苒,冷兵器時代早已遠去。與此同時,經過精心設計、手工古法打造出的寶劍制劍成本太高,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已過于“奢侈”。“時代早就不同咯,這種劍真正會買的人不多。”沈新培坦言,“有段時間,寶劍的銷量受到沖擊,有的劍鋪甚至堅持不下去,關了店。”
變,必須得變!但問題是,怎么變?
“其實,只要朝著客人的需求靠一靠,效果就會很不一樣。”沈州,沈廣隆劍鋪的第五代掌門人,帶我們走到劍鋪的另一角,這里放著一些不同風格的劍。“我們將劍鋪生產的劍定位成旅游劍(旅游紀念品)、武術劍、高端精品三類。”沈州說,“高端精品依舊遵循著古法制劍的理念,而其余兩種在生產時會運用一些機械輔助,設計相對簡單,價格自然降低許多。”
收效如何?沈州介紹說,2015年和2016年,“高端精品”僅售出3000把,而“旅游劍”和“武術劍”的銷售量分別為13萬和17萬把,銷售額是前者的2倍和2.25倍。
“老字號要創新,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優勢,并與受眾的需求相契合。在長期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保持工藝、品質不變,適當在載體上創新,是一種相對低成本、高成效的方法。”尹杰表示,“就好比,賣寶劍的當然不能去賣巧克力,但卻可以通過增加新款式、適當改變外形等方式拓寬銷路。”
“老字號發展,必須要順應技術的變化。我們還有這樣一個創新原則:遵古不泥古,創新不離宗。”于葆墀舉例說,烏雞白鳳丸是同仁堂的名牌產品,深受歡迎,但是藥丸大,攜帶和服用都不方便,就把它改為口服液和膠囊,既保持了原有的療效,又克服了丸藥的缺點,投放市場后深受歡迎。
編輯:梁霄
關鍵詞:中華老字號 百年 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