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不信謠”前提是“識別謠”

2017年05月05日 14:05 | 作者:齊志明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有人說,泛濫的雞湯文和養生帖已將微信朋友圈攻占。其實,不妨再加一項:食品謠言。塑料大米、塑料紫菜、塑料粉絲,“塑料君”最近有點忙;微波爐加熱致癌、喝牛奶致癌、魚腥草致癌,致癌物太多讓吃貨們“傷不起”;小龍蝦是小蟲蝦、青蟹被打了針、雞鴨靠吃激素長大,這些食物還能吃嗎?

前不久,筆者所在的好幾個微信群都在轉同一個帖子:“某地有人因吃豬肉感染H7N9病毒死亡。收到馬上發給關心你的人,預防永遠勝過治療。”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都有鼻子有眼,“真實性”極高。諸如此類的謠言,連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都中招,隨手就轉到其他微信群和自己朋友圈里。

近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在官網連續發布多批“近年來食品藥品謠言類匯總”,上述“豬肉感染H7N9”的謠言也“光榮”上榜。在匯總的數十例食藥品謠言“緣起”和“真相”介紹中,有一個現象值得思考:即便食藥監總局、農業部、科技部、衛計委等政府部門以及專業協會、相關企業、主流媒體都站出來聯合辟謠過了,為何許多“謠言”及其變體總是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借尸還魂后又死灰復燃?

按理說,政府部門是最值得信賴的信源。但如果人們對民間傳播的謠言是“寧可信其有”、對政府部門發布的信息卻是“寧可信其無”的認知模式,事情肯定哪里不對了。

食品謠言生產與傳播的動機,大體可分為兩種:一類出于利益驅動、經濟敲詐、輿論商戰、眼球博弈等惡意傳謠,另一類是被無知裹挾、以“善意”的方式斷章取義渲染問題,或者提醒親友,以期引起對食品藥品安全狀況更加重視。在一定程度上說,人們容易信謠傳謠,背后體現了對食品安全狀況的焦慮。而這,也給惡意制謠、傳謠者提供了可乘之機。

是謠言,就得治。不論本意“善惡”,都要禁止。“不信謠”的前提是“識別謠”。這既要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重建社會信任度,也要提升百姓科學素養,當謠言滿天飛時,得有明辨真假的能力。如果大多數人能對食品謠言所涉及的食品有一個大體科學的認識,即便謠言在源頭被造出來,也難以形成接力傳播的信息流,謠言的危害就大大降低了。

食品企業應做好風險溝通。眼下,辟謠跑斷腿,謠言仍滿天飛,這與國內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很有關系。作為對食品安全負第一責任的市場主體,食品企業不光要做得好,也要宣傳好。比如,不論是礦泉水企業還是肉制品公司,在做到出口與內銷食品一個標準的同時,也應主動、定期向社會和第三方評估機構開放生產車間,展開圓桌聽證、交流,以可見可感的場景來打消人們的安全疑慮,建立好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機制,發現謠言,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政府要加大力度主動發布信息和科普。信息公開是對社會輿論最主動的引導,政府部門及時發聲是遏制謠言的重要手段。而科普能將最直接、最牢靠的食品安全知識提供給大眾,所留下的知識印痕是最深刻的。這在信息碎片化、傳播飛沫化的今天尤為重要。

消費者要增強自身辨謠能力。謠言止于智者。比如對于“無籽葡萄用了避孕藥”之類的謠言,只要稍微懂得“植物和動物的激素不一樣,適用方法和效果也不一樣”這個生物常識,謠言就不攻自破。食以安為先,保衛舌尖上的安全,消費者更要加強主動性,積極學習靠譜、權威的食品安全知識,避免謠言傳播中的“羊群效應”,甚至以科學的話語回擊,增強食品輿論場中的自凈化能力。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謠言 食品 安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