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保健食品“名副其實”才能走上發展正道
只有強化保健食品日常監督檢查,下狠手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加大相關的問責、處罰力度,讓生產經營者真正心生敬畏,保健食品行業才能走上正道
保健食品產品名稱不得以保健功能命名、保健食品廣告應重點提示“本品不能替代藥物”……為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國家食藥監總局日前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保健食品監管工作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和建議。
俗話說,特殊情況特殊對待。保健食品既非藥品,也非普通食品。在發達國家,保健食品代表著食品消費的升級方向,為食品行業帶來更高的利潤,政府對保健食品的監管比對一般食品的監管更為嚴厲。對于中國來說,保健食品行業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促進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行業,將其納入特殊食品范疇實行嚴格管理也是題中之義。
說到保健食品,很多人可謂是既愛又恨。保健食品對于改善一些人的健康狀況確實有效,產業發展也為國家貢獻了巨額稅收。然而,保健食品市場上充斥著的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問題,也誤導、坑害了不少人,阻滯了行業自身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僅中消協所受理的有關“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的投訴就有8749起,較2015年增長188%,其中投訴保健食品“質量”和“虛假宣傳”的最多。
市場上名目繁多的保健食品之所以“亂花漸欲迷人眼”,“花式”命名與虛假廣告的誤導是重要原因。保健食品在命名上做到科學,在宣傳上做到真實,是消費者理性選擇食補或食療的基礎。然而,一些企業為了給自己的產品賣高價找賣點,有意在保健食品的命名與廣告上做文章,或是用功能命名誤導消費者,致使有些消費者把保健食品錯當藥吃;或是用一些極端詞匯渲染保健食品的所謂“療效”,將其吹成是可以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論語·子路》中有句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不副實的保健食品泛濫成災,整個行業怎么可能發展得好?以問題為導向,從規范保健食品的命名與廣告入手,厘清保健食品與藥品之間的界限,避免食、藥混為一談,壓縮誤導、欺詐消費者的空間,去掉保健食品市場的“虛火”,讓保健食品變得更加名正言順、名副其實,抓住了保健食品監管的“牛鼻子”。
為保健食品命名與宣傳戴上“緊箍咒”,有利于規范企業行為、促進行業發展、降低安全風險,可謂是一舉多得。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國家食藥監總局規范保健食品命名與宣傳早已不是第一次,《保健食品命名規定》與《保健食品命名指南》也更新過不止一次,不少已上“黑名單”的命名行為或宣傳伎倆卻還是屢禁不止。只有強化保健食品日常監督檢查,下狠手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加大相關的問責、處罰力度,讓生產經營者真正心生敬畏,保健食品行業才能走上正道。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保健食品 發展 命名 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