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規范“長壽食品”,也得破養生迷信
從“長壽之鄉”到“長壽食品”,這似乎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可實質上,其中大部分不過是徹徹底底的商業套路。就拿“長壽之鄉”來說,其評定的科學性就一直受到爭議,從2016年起,“根據民政部關于‘中國長壽之鄉’科學評價活動需要報批的要求”,該項目也已經停止了評選申報。而一些知名的“長壽之鄉”,經過商業化的成功運作后,反倒“長壽”難再。如媒體報道,近幾年涌入巴馬的旅游人數呈井噴式增長,由于配套處理設施跟不上,游客排放的生活廢水對當地河流造成明顯污染,“以前盤陽河的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現在已經不敢喝了。”
在上述背景下所衍生出的所謂“長壽食品”,自然就更為可疑了。一來,一個地方即使真的出現了普遍性的“長壽”現象,也有著復雜的成因,單靠食用某種食物和水,就期待能化平凡為神奇起到長壽之效,僅從常識角度就不難判斷,這是多么荒謬的事;另一方面,在工業流水線之下,打著長壽旗號的食品,多只是“傍名頭”而已,很可能與“長壽之鄉”其實早沒半點關系了。而一些“長壽食品”在多年前,其實就因涉嫌虛假宣傳被曝光過。
從提升知名度、增加經濟收益的角度,一些地方享有“長壽之鄉”的美譽,并借助“長壽”概念做大食品、旅游等相關產業,也無可厚非。但在市場經濟背景下,一切的經濟行為,都應該在法治的底線之上進行。比如,食品宣傳中明示或暗示長壽功效,就有虛假、誤導之嫌,已經游離在法律邊緣。而不加節制和規范的利用“長壽之鄉”的品牌,也必將帶來透支的后果。巴馬目前遭受的困境,或許就是鮮活的例子。
“長壽食品”到底合不合法,應由監管部門來給出答案和規束。但要真正切斷種種面目可疑的“長壽食品”的后路,恐怕還得破除社會對養生和長壽的普遍迷信。追求養生和長壽,并非不可理解。但這種追逐,一旦達到偏聽偏信甚至是迷信的地步,就難言理性了。有人形象總結,當前最暢銷的書,不再是青春文學,而是養生書,最常見的養生方法,不是鍛煉,而是吃。其實不只是“長壽食品”,對養生食品、保健品以及各式來路不明的所謂養生大師的過度追捧,都反映了社會對養生和長壽的過分迷信。
當然,注重養生,迷戀長壽甚至是長生不老,似乎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其中的成因較為復雜,暫且不表。但在現代社會,國民科學素養的低下,以及食品安全的現實狀況,無疑也使得不少人對食品形成了“缺什么補什么”的畸形消費心理,所以但凡主打養生、安全、長壽等概念的食品,往往更容易獲得市場的呼應。在這種現實背景下,“長壽食品”與社會對于長壽的迷信和食品安全的“饑渴”,無疑稱得上是互相滿足與成全。那么,只要對應的現實沒改變,可疑的養生食品、長壽食品,或就很難真正根絕。
(責任編輯:武曉娟)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長壽 養生 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