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莫讓經濟發展與污染成“唇齒相依”
據環境保護部網站消息,日前,23個督查組共檢查282家企業(單位),發現175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約占檢查總數的62.1%。(中國新聞網5月1日)
“唇齒相依”,出自晉·陳壽《三國志·魏書·鮑勛傳》:“王師屢征而未有所克者,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其大意為,:嘴唇和牙齒互相依靠。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如果用作褒義,則形容國家、地區、人際之間的關系。在此筆者想說的是,23個督查組共檢查282家企業(單位),發現175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約占檢查總數的62.1%。其中“散亂污”企業違法生產的60個,未安裝污染治理設施的19個,治污設施不正常運行的13個,存在VOCs治理問題的6個,燃煤小鍋爐未取締的2個。緣何經濟發展與污染不能涇渭分明?難道經濟發展與污染總是“唇齒相依”?
事實上,為了進一步保護和改善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早在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便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于2015年1月1日的正式實施。對于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有形之手,為營造“良幣驅逐劣幣”的健康市場環境創造了條件。什么按日計罰、查封扣押等新措施的執法規范,什么公益訴訟、行政問責、行政拘留、環境刑事案件辦理等等如是,應該說對保護生態環境增添了砝碼。可問題是,如環境保護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散亂污”企業集群整治,希望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組織相關部門徹底排查,集中摸底分類,對有條件的企業進行限期搬遷或整改,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治理無望的“散亂污”企業,要依法堅決予以關停取締。
一個“高度重視”,帶來幾許期望。檢查282家企業(單位),發現175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約占檢查總數的62.1%。道出的卻是地方經濟發展與污染的“唇齒相依”。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并非環保執法不具有“剛性”,關鍵還在地方管理的長遠眼光問題。一直以來“先污染,后治理”,已然成為地方發展的路徑,或許一些地方政府早已意識到發展經濟、保住GDP的想法,勢必與環境污染有所抵觸。熊掌和魚雖不能兼得。但為了囿于利益、責任、地方形象,為了給自己管理一方留下的光彩的一筆,對污染企業重錯輕罰、明罰暗保、以輕罰將污染行為合法化,也就不足為奇。毫無疑問,282家企業(單位),發現175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大部分未辦理環保審批手續,并非不知,更非不能治,而是,能不能下定決心治理的問題。
經濟發展靠企業,環境保護是硬任務不可或缺,綠色發展更是大趨勢。其實,不讓經濟發展與污染“唇齒相依”,這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如何以環保促轉型,以轉型助環保,以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不誤,讓天常藍、水常清,人民群眾獲得感滿滿,這是給地方管理提出的一個重要考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理環境污染不可能一蹴而就。企業是逐利的主體,但“散亂污”企業治理的不力,便是有關部門的失職。或許個中既有不便明說的隱情,也有為了一時一地的私利。但不管是哪一種原因,“散亂污”企業集群的存在,都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笑料”,與有關部門脫不了干系。如果不能扭轉扭曲的發展觀和錯誤的政績觀作祟;不能把轄區內環境質量與地方政府和主要負責人的權、責、利掛鉤;不能對無視各種環保法律法規的存在,為“散亂污”違法企業充當“保護傘”者以嚴懲,是不可能積小勝為大勝,杜絕“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怪象。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企業 污染 經濟發展 唇齒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