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克服對互聯網的“LOSER思維”
馬云近日在2017綠公司年會演講中的很多妙語,又一次刷爆了朋友圈。他說,技術革命會沖擊就業,但也會創造新的就業;機器解放人類,是讓我們去做更有創造力的事;未來三十年,任何一個企業,如果你不跟互聯網有掛鉤,你不是利用互聯網去發展自己的業務,你就會跟一百年前或者幾十年前缺乏電一樣可怕,甚至比沒有電更可怕。
他舉了一個例子:連西湖邊的乞丐都用支付寶乞討了,你想想你抵制有什么用?這句話成為很多媒體報道的標題,讓人看到了互聯網思維在當下的無孔不入。
作為傳統媒體從業者,我已經強烈感受到了“如果不跟互聯網有掛鉤,甚至比沒有電更可怕”的焦慮感。傳統媒體受到的最大沖擊不是內容,而是作為傳播渠道的媒介方式,而媒體融合,就是要告別落后的媒介,通過互聯網和移動端讓讀者找到自己精心生產的內容。無論你怎么愛紙媒,怎樣懷念撫摸紙的感覺,但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互聯網已經取代了“紙”,成為這個社會的基礎運行平臺。
互聯網絕不僅僅是一個信息傳播的平臺,新媒體不只是“傳播內容”,傳統媒體如果只是把互聯網當工具,而不是將內容融入其中,不以互聯網思維去生產內容,肯定會死得很慘。現在已經沒有完全意義的傳統媒體或新媒體了,只有兩者結合起來,深度融合,好的內容加上好的傳播渠道,媒體才會有未來。媒體行業如此,其他行業也是如此。
馬云說,一百多年以前,中國人最恨的一句話,也是別人說我們是“東亞病夫”,那是身體上虛弱,但是到今天為止,我們要反思我們的知識文化結構,不能把我們變成“網絡病夫”。當互聯網已經成為這個社會基礎運行平臺,受眾的生活已經深深嵌入網絡之中,獲得信息,購買商品,預訂行程,交流溝通,離開網絡就無法正常生活時,企業要有一種不努力就可能淪為“網絡病夫”的焦慮感。順互聯網者昌,逆互聯網者沒有未來。
新經濟的發展更是如此。全世界只有中國把互聯網經濟稱之為虛擬經濟,在歐美國家特別是在美國,很多實體企業由于受到沖擊以后,經常反思一個問題,我為什么就沒有抓住互聯網這一波?我為什么不用互聯網改變自己?而在我們這里,不少人覺得批評互聯網好像是很光榮的事情,覺得經濟下行都是互聯網害的。這是何等嚴重的偏見!不要把互聯網當成敵人,把互聯網當成敵人,等于把消費者當成了敵人,因為消費者已經養成了“活在網上”的習慣,在網上閱讀,通過網絡購物,用指尖在手機屏幕去選擇,而不是用腳尖去尋找。排斥互聯網,不等于是在排斥消費者嗎?
有一種“LOSER(失敗者)思維”叫“把互聯網當敵人防”。自己企業沒經營好,不是反思自己的問題,不是反思自己為何沒有抓住互聯網機會,而是帶著實體的自負把互聯網當成敵人,在“總有人想害朕”的受迫害想象中,制造出“實體”與“虛擬”的對立,以你死我活、零和博弈的心態看待“實體”與“虛擬”之爭。其實,這種思維已經決定了LOSER的結果,因為這種自詡“實體”的傲慢,已經使企業與互聯網越來越遠,躺在“我是被人害死的”的溫床上自怨自艾自憐,使企業失去了借助互聯網突破瓶頸的機會。
曾有一句話是這樣嘲笑乞丐的:乞丐不會羨慕百萬富翁變成了千萬富翁,只會嫉妒比他要到了更多錢的乞丐。可是你看,現在連西湖邊的乞丐都用支付寶乞討了,如果你還在埋怨互聯網,那你就永遠無法擺脫LOSER的命運了。(曹林)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互聯網 媒體 l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