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網絡時代,教師還能做什么
面對教育生態的網絡化,有教育界人士感嘆:教師還能做什么?網絡科技還有什么不能做?對于教育來說,“教”易“育”難,學、練、改、管、測,在這些環節,技術都能發揮很好的作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養成不能靠技術來完成,立德樹人更要依靠教師。因此,我們不能陷入“炫技”泥沼,也不能成為“技術控”。
學生在教室里人人拿著平板電腦,與教師互動,也與同學們互動;學生們在計算機上進行英語考試;有的學生通過移動互聯技術,在家中、宿舍等場所接收教師布置的作業;學生可以在線上預約直播課。此類場景在許多學校已經較為常見。面對教育生態的技術化特別是網絡化,有教育界人士感嘆:教師還能做什么?網絡科技還有什么不能做?
新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能夠更好地擴大學生們的國際視野,利于培養國際化人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開設有“跨洋互動”課程,利用互聯網,與美國、新西蘭的兩所大學同時為學生布置相同的作業,3個國家的學生可以在線上互評作業,這一開設8年的課程培養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3個國家學生的交流是適時同步的,如果沒有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這樣的課程難以想象。
新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能夠更好地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學習模式,利于因材施教。入選科技部“火炬計劃”的“智課教育”利用互聯網創新教育服務,與中國科技大學、深圳大學攜手,分別在兩所高校建設了700平方米、600平方米的英語“翻轉課堂”。這樣的新課堂其實是教育模式的革新,它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被動學習,構建起“以學生為中心”、 根據學生需求進行教學的主動學習模式,將教育資源整合起來并通過新技術“按需供給”。“智課教育”的新課堂已經在100多所大中小學落地生根,包括美國和加拿大等國的學校。目前,我國大中小學學生用于英語學習的課時均在1/10以上,但是,其效果并不理想。“智課教育”在互聯網等新技術基礎上的英語教學創新,是教育界一直追求的個性化教育的新探索。同時,也給其他學科的因材施教帶來曙光。什么是好的教育?適合學生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新技術在提供適合的教育方面作用獨特。
新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能夠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學、練、改、管、測,在這些教育環節,互聯網技術都能發揮很好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獲得一定程度上的“解放”,省出一些時間,從事教育科研,更可以多關注每個學生的特點。這樣,利于讓教的質量變得更高,讓學的質量變得更高。
我們必須正視,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給傳統課堂帶來的挑戰,更應該珍視,這也是動力和機遇。鑒于此,教學必須改革,必須走線上、線下融合的信息化改革之路。比如,通過學生線上課程練習的批改,能夠分析學生在哪些方面有問題,從而與學生進行必要的溝通,再實施個性化的授課,先學后教,定制所教的內容——這樣的翻轉課堂值得推廣。線上、線下的深度結合,也許是教育的趨勢之一,線上采集學生行為與教師行為的“痕跡”,而線下基于采集到的數據庫,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服務,搭建適合研討、交流、分享和創新的氛圍,來不斷地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
當然,科技不是萬能的。對于教育來說,“教”易“育”難,情感、態度、邏輯、心理、價值觀等的養成不能靠技術來完成,立德樹人更要依靠教師。有關統計表明,“教”的內容80%可以線上化,但是“育”很難線上化。因此,我們不能陷入“炫技”泥沼,也不能成為“技術控”。
如何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協調發展?如何培養學生的思想力、思維力和思辨力?顯然,靠技術難以做到。在教育上,課程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人工智能再先進也無法替代教師的作用。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學生 教師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