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97歲老兵四川尋親 惟愿有生之年再踏故土
爺爺已經97歲了,他的親人可能都不在人世了。但能帶爺爺回到他的出生地,看看家鄉、尋尋親人,哪怕只是找到爺爺父母的墳墓,給他的父母上一炷清香,他才不會留下遺憾。”
世紀尋親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賀知章一首《回鄉偶書》,道出那些遠離故土的人們重返家鄉的酸楚。在海峽對岸的臺灣, 97歲的四川老人胡定遠,年輕時曾先后在湖北一帶對日作戰,后又參加遠征軍前往緬甸抗擊日寇,此后一直留在臺灣。
3月1日,胡定遠的老伴辭世,老人更加思念遠在四川瀘州的親人。由于年事已高,加之不識字,他無法與家鄉親人取得聯系。雖然離開故土整整77年,但老人記憶不滅,還依稀記得故鄉的一些地名。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前往瀘州,根據老人模糊的記憶,一站一站實地尋訪。在成都商報記者微信視頻的另一端,97歲的胡定遠則跟隨記者的攝像頭,重見思念已久的故土,期待圓自己半個多世紀的尋根夢……
家住桃園市八德區的胡定遠老人雖已是97歲高齡,但眼不花、耳不聾。與成都商報記者視頻聊天時,他仍保持著濃重的瀘州口音。據老人介紹,他1920年生于四川瀘縣鳳凰鄉6保2甲(經查證應為鳳儀鄉),在家里排行老九,上面有五個姐姐和三個哥哥,還有個妹妹。父親叫胡文范,外號“山神仙”,母親姓王,患眼疾不能視物。由于在戰亂年代,胡家曾搬家多次,最后搬到哪里,老人說自己也記不清了。
趕場被抓壯丁
抗戰、留臺 一別家鄉77年
胡定遠老人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家兄弟姊妹眾多,在老家時,他沒有名字,家里人都叫他“老幺”。1940年4月,快滿20歲的他從姐夫家出發前往白米場趕場買粉條,半路被抓壯丁,從此跟家里失聯。
胡老回憶說,自己被抓當天,直接從瀘州合江縣大渡口碼頭被押上船,行水路至萬縣,關押一夜后直接被船送到了湖北抗日。參軍后,長官給他起了個名字叫胡定遠,意思是要他遠征平亂。1940年,胡老隨軍在緬甸打日本人。日本投降后,他于1946年從緬甸坐船到東北,再登陸臺灣高雄,隨后留在臺灣。
胡老說,剛到臺灣時食不果腹,生活異常艱難,一年后日子才稍有好轉。1981年,他和老伴結婚,此時他已61歲。胡老與老伴的兒子彭先生一家生活,情同親人。在家人和社工的悉心照料下,他身體健康,只是一直惦記著老家瀘州。
去年,胡老因肝癌做了手術。今年3月1日,老伴又離世。這讓他更加想念瀘州老家的親人。
胡老不識字,也沒有過去的照片,但年份日期都能一一細數,部分地名依稀記得。“我們希望塵封了77年的信息依舊有用,也希望少年離鄉、如今已白發蒼蒼的老爸能夠重新踏上故土,再見一面血脈相連的親人。”胡老的繼子彭先生告訴成都商報記者。
編輯:梁霄
關鍵詞:老兵 四川 尋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