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以新理念引領經濟強國建設

2017年03月29日 14:39 | 作者:洪銀興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結合發展新特征新趨勢深化對科學發展的規律性認識

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根本途徑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習近平同志在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這一深入闡述,是對經濟發展規律性認識的理論升華,是對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新特征、新趨勢的科學把握,是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新思路、新路徑的高度概括。

我國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兩大發展問題日益凸顯:一是發展不平衡,二是生態環境不堪重負。新發展理念指出了解決這兩大問題、實現科學發展的路徑。

通過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找出短板,在補齊短板上用力,通過補齊短板挖掘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后勁,是協調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首先是補齊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短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2013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協調發展,要求著力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在這個過程中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其次是補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這塊短板。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打響了脫貧攻堅戰,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通過綠色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長期以來,依賴化石能源的傳統工業化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為了應對嚴峻的生態環境挑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社會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習近平同志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就把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多樣性的生物、綠色的環境看作寶貴的生態財富,進一步明確了生產力研究的三個層面: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保護生產力。對于經濟發展來說,這三個層面缺一不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研究經濟發展,就要建立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說。

立足我國國情和實踐推進經濟發展動力理論創新

習近平同志指出:“對我國這么大體量的經濟體來講,如果動力問題解決不好,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兩個翻番’是難以做到的。”經濟發展理論的重要功能是尋求發展的動力。在生產關系層面,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尋求發展動力。在生產力層面,則是在供給和需求兩側尋求發展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推進市場化改革,市場需求成為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消費、投資和出口成為需求側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進入新的經濟發展階段,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變化的問題突出出來,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動力轉換。

經過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傳統經濟要素的推動力出現衰減是不可避免的。但應看到,影響經濟增長的要素除了物質資源和勞動力,還包括技術、結構、效率等。在現階段,雖然物質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供給側的推動力在減弱,但技術、結構、效率等方面的動力還沒有充分激發出來,科技創新、結構調整、效率提高等都還有巨大潛力,而且是更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動力。其中,最重要的動力是創新的驅動力。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供給側的其他動力如結構調整、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等,也需要依靠創新才能充分激發出來。現在,我國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在世界上的位置已從跟跑并跑提升到并跑領跑、搶占戰略制高點,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任務更為緊迫。新形勢下,我國企業必須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著力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努力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爭取在價值鏈中占據主導地位。

(作者為南京大學教授)

編輯:李敏杰

01 02

關鍵詞:發展 經濟發展 理論 創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