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質監工作沒有“七年之癢”
2010年,我成為一名基層質量技術監督工作者。從正式上班到現在將近7個年頭,這既是我作為一個行業新兵,獲取知識、積累經驗、增長閱歷的過程,也是我作為一個親歷者,見證一個行業在改革攻堅中圍繞民生不斷調整和革新的過程。
很多人對質量技術監督的認識存在誤區,往往將其定義為打假。其實不然,質量技術監督工作涵蓋質量、標準、計量、認證認可、特種設備等諸多內容。小到尺子眼鏡一桿秤,大到電梯鍋爐游樂設施;從我們吃穿住用行,到“神舟”上天“蛟龍”入海,個人與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都與質量技術監督工作相關。
安全是生產的頭等大事。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是質監工作中最為吃重的部分。記得第一次跟師傅去開展鍋爐春檢,企業、單位一家家過篩子,100多臺鍋爐一臺臺檢查,看臺賬、看設備、看資質,時常要爬到鍋爐上方或者鉆進鍋爐內部。有次工作間隙,師傅跟我說:“特種設備監管壓力大,容不得出事,出事就不會是小事。現在我們多花點心思,等用起來就能少一分隱患。”當時對師傅的話理解不深,隨著工作時間變長,關注多了,各地特種設備領域出現的事故讓我真正明白這番話的深意。壓力管道起火、氣瓶爆炸……一樁樁教訓讓我懂得師傅那份嚴謹來自何處。
沒有安全,發展就沒有保障;沒有兢兢業業地監管,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就會受到威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安全生產作出指示,“安全生產必須警鐘長鳴、常抓不懈,絲毫放松不得,否則就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這就要求我們監管必須更細,工作必須更實。著名的海恩法則有這樣的結論: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防患于未然,將所有隱患消滅在萌芽中,這是我們從事安全監管工作的最大心愿。
近些年,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斷深化。繼2013年工商、質監管理體制由省垂直管理變為地方管轄后,國家進一步加快機構整合推進市場綜合執法的深入。2015年,我所在的質量技術監督局與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合并,與此同時,隨著注冊登記改革全面鋪開,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提速。簡化辦事流程、縮短辦事時間、減少各式審批等等,看似簡單,實則意味著背后繁瑣的協調工作。從“三證合一”到“五證合一”再到“多證合一”;從網絡核名到信息公示再到簡易注銷,我們的每一個改變都關系到群眾的最終體驗,每一項改革都牽動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滾滾浪潮。就是在這樣的壓力和挑戰中,過去一年,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市場主體增速超過20%,讓我們嘗到了改革的甜頭。
有人喜歡用“七年之癢”來形容工作的倦怠,但對從事7年質量技術監督工作的我而言,卻從未敢掉以輕心。工作盡管平凡,但正是在日復一日中,我們漸漸摸索這個城市的脈絡、洞悉這里群眾的需求。說到底,當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干好分內事的基礎上,為這個社會多做一點貢獻,多創造一點價值,那么,距離實現那個看似宏大的中國夢,也就不再遙遠。
(作者為山西省侯馬市工商和質量監督管理局干部)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工作 質監 質量 監工 七年之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