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上海“新高考”亮點:尊重個性化選擇 給考生更多回旋余地
成績公布后再填志愿、兩次征求志愿,給考生更多回旋余地
上海某高中的高三學生家長殷女士告訴記者,她本人對實施辦法中“成績公布后再填志愿”和“兩次征求志愿”這兩項印象深刻,這意味著,孩子因為志愿填報失誤而錯過心目中的好學校、好專業的幾率會降低。
高中學校的校長們,對這種變化的感受最深。
楊振峰說,這種方法大大降低了學生對自己及高校的要求預判不足而引起的脫檔及退檔風險,充分反映了政策設計對考生的關愛和尊重。
上海市市北中學校長陳軍也在實施辦法中發現了“教育界的希望”——志愿填報環節尊重考生選擇權。他認為,這是在向外界傳遞一種信號——考生、家長和學校應該更加重視學生的個性成長和發展需求。
“突出選擇的作用,是希望考生盡可能從自己的需求出發、從志向興趣出發,思考選擇進什么樣的大學,學什么樣的專業,更加注重職業規劃。”陳軍建議,在兩次志愿征集過程中,考生及其家長應當更多地“想想專業”,“確實有不少專業是時代熱炒的專業,不少考生選讀這些專業不一定完全從個性、志趣出發,這種選擇的局限,在一定情況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有不少所謂冷專業未必不受考生歡迎和追求,冷專業同樣有‘熱人生’”。
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周傲英介紹,為了盡量讓考生“會填志愿”,學校在專業組的設置方面,也盡量將“院校專業組”的數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比如,部分專業通過大類招生、寬口徑培養,幫助考生在高考選擇階段做一個緩沖。在學生入學之后,還有申請轉專業的機會,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發展空間。
“華東師范大學的部分理科專業要求考生選考物理/化學/生命科學,考生本人自主選擇的3門選考科目中只要有1門與院校專業組的要求一致,即符合要求,所以在實際填報志愿時,考生的選擇權和自由度是相當大的。”周傲英說。
不可忽視的綜合素質評價
綜合素質評價是本輪高考改革中的“亮點”。盡管相比于語、數、外等高考科目而言,它更具有靈活度,但這種“靈活度”也使得它成為部分學生和家長心中的“定時炸彈”。綜合素質評價究竟占多少分?綜合素質評價的“履歷表”究竟要做成什么樣才能在高招老師心中“加分”?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注意到,實施辦法是按照既定的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以下簡稱“兩依據一參考”)研究制定的招生錄取模式,它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力求拓寬選擇空間,增加高校與考生相互選擇的匹配度”,讓社會易于理解、考生易于掌握、學校易于操作。
記者采訪時發現,在一些家長心目中,綜合素質評價因為沒有明確的“算分機制”,被認為“可有可無”。部分家長依然秉持著只要成績好,綜合素質評價“無所謂”的態度來看待這一重要“參考”。
對此,上海紐約大學中方招生辦主任周鴻提醒“不要忽視綜合素質評價”。周鴻說,在高考綜合改革“兩依據一參考”的招生模式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高校將參考學生在高中階段的綜合素質評價信息,“對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而言,除了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外,志向、抱負、興趣、素養等個性化因素可能更為重要”。
周鴻介紹,縱觀世界一流大學的招生,基本上都堅持一個理念:既要求學生有優異的學業成績,又要求學生在社團活動、科技創新、體育競賽等綜合素質方面有出色表現。
上海交通大學招生辦常務副主任王琳媛也將綜合素質評價擺在重要位置來考量。
她說:“高校可以通過閱覽相關信息,更全面地了解學生。比如在面試環節,通過考生的綜合素質信息,面試官能夠更為有效地引導學生,充分互動,進而幫助高校選拔到更為適合的學生。在學生入學后的培養階段,教師也可以通過閱覽相關信息,針對不同特質的學生因材施教。”
在教育界,綜合素質評價引入“高考”被認為具有顛覆性的意義,它徹底打破了“唯分數論”的高考招生方式。
2016年,上海9所高校參與了綜合素質評價錄取改革試點,這種綜合考生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面試成績錄取學生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唯分數論”,有利于學校招收到適合專業培養理念與特色的學生,促進學校招生培養一體化建設。
實際上,高校更希望通過這種全新的招生錄取模式,來找到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今年上海高校綜合素質評價錄取試點工作還將繼續實施。
編輯:梁霄
關鍵詞:上海 新高考 亮點 尊重 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