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新華社評論員:改善民生,增強群眾獲得感——三論落實兩會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
新華社北京3月19日電題:改善民生,增強群眾獲得感——三論落實兩會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
新華社評論員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重要的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多搞一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項目”“多辦一些惠民生的實事”“多解決一些各族群眾牽腸掛肚的問題”……今年兩會上,從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謀劃,到惠農興農的部署,再到對困難群眾冷暖的牽掛,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體現(xiàn)鮮明的人民立場,蘊含深厚人民情懷,為做好新形勢下的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貫徹落實兩會精神,以優(yōu)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要求各級干部堅持以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始終把民生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讓老百姓過上更好日子。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心系人民、造福人民,奮力開創(chuàng)各項民生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去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3%,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40萬,棚戶區(qū)住房改造600多萬套,農村危房改造380多萬戶。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改革發(fā)展任務繁重的背景下,這份民生成績單來之不易,讓人倍感溫暖。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完成時。新形勢下,無論是推進脫貧攻堅,還是破解教育、醫(yī)療、住房、環(huán)境、食品安全等領域的民生難題,都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只有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才能實現(xiàn)更加幸福的民生圖景。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改善民生,需要堅持科學方法論,真正抓在點子上,抓到關鍵處。要堅持精準施策、過細工作,多下“繡花”功夫,方能找準群眾“痛點”,進行靶向治療。要堅持穩(wěn)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抓住“牛鼻子”,做好社會托底工作,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才能切實緩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
為政貴在行,民生重在實。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賬,來不得半點虛假,既要積極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承諾了的就要兌現(xiàn)。到2020年現(xiàn)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黨和政府立下的軍令狀。絕不能為了完成這個軍令狀搞虛假扶貧、數(shù)字脫貧,絕不能脫離實際把脫貧時間表隨意提前,而應一村一寨、一家一戶地做實工作,堅持防止返貧和繼續(xù)攻堅兩手抓,創(chuàng)造出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扶貧脫貧實績。務實求實不只是脫貧攻堅的要求,整個民生工作都要實實在在、力求實效,不搞“盆景”,堅決防止“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辦實事,解難事,讓群眾真正看到變化、真正得到實惠。
實現(xiàn)更多的新增就業(yè),減少更多的貧困人口,出現(xiàn)更多的藍天白云,織密更牢的民生保障網……兩會上的民生謀劃,生動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同頻共振。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廣大黨員、干部只有懷著強烈的憂民、愛民、為民、惠民之心,認真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擼起袖子加油干,帶領群眾一起干,就一定能以民生工作優(yōu)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美好幸福的圖景就一定能變成現(xiàn)實。(完)
編輯:秦云
關鍵詞:改善民生 增強群眾獲得感 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