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本網原創 本網原創
王二虎:特色和產業引領文化古鎮的出路
全國政協委員王二虎認為:特色和產業引領文化古鎮的出路
文化古鎮,最忌復制和同質化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顧書亮)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首次將“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詩意生活寫進中央文件。這種“鄉愁”,帶火了“湖光山色兩相和”的鄉村風景,燒旺了“花樣繁多風味足”的鄉村味道,引爆了遠離都市繁華卻不乏市井里弄韻味的鄉村游,喚醒了一個個沉寂多年的特色文化古鎮和村落。
然而,民俗古鎮繁華表象背后卻存在著禁錮其長遠發展的“暗疾”。“大眾旅游時代讓民俗古鎮并未在發展與競爭中百花齊放,而是一窩蜂而上,陷入了‘復制+粘貼’的同質化窠臼之中。”全國政協委員王二虎指出,民俗古鎮真正要發展,最重要的是特色,最忌諱的是復制和同質化。
如今的古鎮古街,無一例外都是石板路加小木屋、磚房加小青瓦。店鋪門口的露布迎風飄展,招徠顧客。手工藝品店里的紀念品似乎都是從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工廠生產出來的。同樣的帽子、同樣的手鏈,在麗江古城見過,在西安大雁塔周邊見過,在重慶磁器口見過,在周至水街見過。至于小吃,更是千篇一律:臭豆腐、涼糕、麻花、酸奶……千人一面的古鎮樣貌,復制粘貼的運作模式,讓古鎮旅游成為“一次性消費”。王二虎指出,古鎮旅游要做好吃、喝、玩、樂等一條龍配套設施,而不是配個觀光車僅讓游客坐在車上走馬觀花式的在古鎮里停留半個小時。“許多開發商為了更快地營利,在沒配套好相關設施的情況下,進行招商開放,游客們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文化古鎮應是一部深遂的歷史畫卷,游客們在文化古鎮中行走,追憶風雨滄桑,感悟風云變幻,這才是我們想要的文化古鎮。目前大多數的文化古鎮建設沒有深挖文化內涵,反而體現出了建筑格局現代化、餐飲品種他鄉化、管理服務商業化、觀光游覽快捷化,導致古鎮不“古”,現代氣息濃厚的尷尬局面。
“文化古鎮建設應避免同質化。”王二虎認為,如何建設開發好民俗古鎮,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文化古鎮建設中,必須堅持規劃先行,注重保護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態、充滿獨特歷史美感、傳統民族文化風格的建筑文化;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的觀念,學習借鑒先進文化古鎮建設的經驗,堅持‘一鎮一策’、‘一鎮一模’的原則,加強整體設計,完善規劃,科學定位,實行差異發展、錯位發展,彰顯地域特色,保存當地歷史文化記憶,防止‘千鎮一面’。”王二虎說,“一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多渠道投資機制,突破單一財政投入的困難局面,發揮財政資金投入的乘數效應,逐步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民資參與的多元化投資格局,確保配套設施建設有充足的資金;另一方面要把農業、餐飲業、手工業、鄉村特色與古鎮旅游發展結合起來,對基礎設施環境進行改造,給現代都市民眾提供更多元化的產品和體驗,帶動古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王二虎還指出,“在文化古鎮建設中,要強化‘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生活延續性’的保護原則,培育獨特文化風情,充分發掘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價值,并組織專家學者、民俗顧問以及其他社會力量,對當地文化資源特別是歷史遺跡、民俗文化、人文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進行全面梳理,發掘歷史典故和歷史文化資源,維護文化脈絡,并將其轉化為可供物質消費或精神消費的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從而形成具有本土內涵的特色旅游,提升文化旅游古鎮的吸引力和整體競爭力。”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古鎮 文化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