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滾動新聞 滾動新聞
從增速大幅下滑到階段性“筑底”——民間投資走勢觀察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題:從增速大幅下滑到階段性“筑底”——民間投資走勢觀察
新華社記者安蓓、吳雨、齊中熙
1至2月同比增長6.9%,1至3月增長5.7%……1至8月增長2.1%,2016年,民間投資增速從上一年10%以上的增長平臺逐步滑落。
轉折點出現在2016年9月。民間投資增速連續4個月回升,將全年增速水平拉升至3.2%,業界普遍認為已實現階段性“筑底”。
過去一年民間投資先降后穩的原因何在?未來如何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熱情?出席全國兩會的不少代表委員對此發表了見解。
解決需求不足,扭轉民資“擠出效應”
2016年底,浙江臺州,一條長269公里、總投資449億元的高鐵項目開工,其作為中國首條民營資本控股的高鐵,令人矚目。
杭紹臺高鐵由民營資本、中國鐵路總公司、浙江省交通集團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建設,其中復星集團牽頭的民營資本占51%。
“剛確認復星集團牽頭這個項目,就有很多民營企業表示希望參與。”全國政協委員、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說。
杭紹臺高鐵并非個案。廊涿城際鐵路作為京津冀城際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通過公開招標確定民企華夏幸福基業為社會投資人,資本金占比60%。
“明確民營企業絕對控股,能有效解決‘玻璃門’問題,有助于確保民營企業真正能參與、能投資;有助于在項目中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創新、管理、運營優勢,推動項目更好實施。”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投資司司長許昆林說。
近年來,民用機場、基礎電信運營、油氣勘探開發、配售電等領域逐步向民資開放,激發了民間投資熱情。然而現實也存在不少問題,當前真正破除困擾民資多年的市場準入難題,仍在路上。
“國際市場疲軟出口不振,國內產能過剩擠壓實體投資回報率,公共投資‘擠出效應’顯現等,這些因素是去年民間投資增速一度下滑的重要原因。”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辜勝阻說。
他建議,進一步放寬民間投資市場準入。“建立行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逐步消除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等領域設置的各類門檻;引導扶持民資進入醫療、養老、教育等民生領域;‘十三五’重大項目和地方規劃的重點項目,有條件的都要創新機制,鼓勵吸引民間投資進入,并保護
其合法權益。”
(小標題)遏制成本上升,“組合拳”為民資減負
“全國兩會前,我走訪了很多企業,發現經營普遍向好,特別是很多物流企業,春節一過就開工,而且業務量都增加了。”全國政協委員、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說,“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持續發力,倒逼企業轉型升級,過剩產能退出騰出市場空間,企業效益好轉及減稅降費讓企業投資意愿有所增強。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統計,通過簡政放權、減稅降費,2016年我國降低企業成本1萬億元左右。其中,全面推進“營改增”為企業減負約5000億元,涉企收費減負560億元,企業用能成本減少約2000億元,前11個月利息負擔減少787億元,物流成本降低350億元左右,制度性交易成本進一步下降。
國家統計局問卷調查顯示,去年四季度,在2.3萬家受益各類優惠政策的企業中,受益減稅降費政策的企業比例在40%以上。在調查收到的逾萬條建議中,有近八成涉及減稅降費。
“企業的土地、資金等要素成本較高。”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白重恩建議,要引導地方政府更多出臺降低企業成本普惠性政策。“企業成本減輕,將拉動更多有效投資,改善企業盈利,進而增加居民收入、促進消費,一舉多得。”
(小標題)繼續提振信心,掃清民資發展障礙
去年以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支持非公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讓民營企業家備受鼓舞。
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新聞發言人王國慶說,“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提出一年來,出現一些新氣象。“企業發展有了魂,越來越多企業家明白,企業成功靠市場、靠科技、靠創新、靠管理、靠真正的企業家精神,而不是靠關系。”
“從‘親’‘清’政商關系,到出臺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民營企業吃了‘定心丸’。”全國政協委員、大唐西市集團董事局主席呂建中說,“希望盡快出臺產權保護實施細則,讓企業家安心、放心、順心,專注于打造百年企業,加強研發投入、發展實體經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保護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專心創新創業。
“民營經濟是改革開放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當前,民營經濟正經歷轉型期。”郭廣昌說,國家一系列政策致力于掃清民營經濟發展障礙,有利于民營企業突破發展瓶頸。
傳化集團去年抓住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機遇,投資上百億元建設公路港,實現超過30%的投資增長率。“不斷改善的營商環境,讓企業家投資的信心更堅定。”徐冠巨說。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民間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