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話·數據話·數據
穩中有進,國企贏得雙提升
中央企業迎來“開門紅”——今年1月份,央企實現營業收入1.9萬億元,同比增長8.7%;利潤總額891.2億元,同比增長24.5%。
不單是央企,國有企業運營總體企穩向好。剛剛過去的2016年,全國1.86萬戶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由降轉增,創造了2012年以來的最高增速。更令人欣喜的是,過去國企利潤來自于少數行業的狀況發生了重大變化,新的利潤增長點正在形成,結構日趨優化。
利潤轉好、結構趨優,國企贏得了質量和效益的雙提升,為中國經濟注入了強勁動能。
止跌回升,利潤創2012年以來最高增速
“十三五”開局之年,國有控股工業企業走出一條向上的曲線。
營業收入止跌。2016年,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3.3萬億元,同比增長0.3%,改變了2015年同比下降7.8%的頹勢。其中,中央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6%,扭轉了2015年以來持續下滑的局面。
經濟效益轉好。2016年,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7萬億元,比上年增加735億元,同比增長6.7%。不僅終止了2014年和2015年連續兩年的下降態勢,還創造了2012年以來的最高增速。
虧損面降低、虧損額下降。到去年底,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中的虧損企業為4993戶,比上年末減少475戶;企業虧損面26.8%,比上年下降3個百分點,虧損額也同步下降。
“國有企業穩中向好,受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扎實推進。”國務院國資委總會計師沈瑩表示。
處置“僵尸企業”——資不抵債、經營停滯,“僵尸企業”消耗著資源,不斷制造虧損。處置“僵尸企業”成為國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摸清底數,一企一策,國資委完成了398戶“僵尸企業”和特困企業處置治理任務。10家經營困難的央企集團,卸下了包袱,整體實現減虧50%,其中,中鋁等8家央企集團一舉摘掉了虧損的帽子。
去杠桿——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降杠桿、控風險是實現“穩”的重要環節。緊緊盯住負債率較高的企業,國資委采取負債率、負債規模雙重管控的新舉措,守住了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市場化債轉股等改革措施,更為企業雪中送炭。面對60多億元的銀行逾期債務,中國二重和國機集團重組后,與近20家債權銀行艱苦磋商40多次,最終達成“以股抵債+現金償還+保留債務”的債務重整方案。輕裝上陣,2016年二重盈利近5億元,同比增利20多億元。
降成本——國有企業像擠濕毛巾里的水一樣千方百計“擠”成本。靠精細管理擠成本、靠流程再造擠成本、靠技術創新擠成本……2016年,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降至82.55元,比上年下降0.61元,為201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中央企業收入增幅跑贏成本增幅,高出0.5個百分點。
結構優化,新增長點加速形成
判斷發展態勢,看速度更看結構。
這是國企運營最大亮點——利潤不再集中于少數幾個傳統行業,新的利潤增長點加速形成,結構更優、動力更足。
利潤來源從單一邁向多元。過去,國有工業企業的利潤集中于石油、電力、煤炭等幾個少數行業。審視2016年國有工業企業的利潤構成,這種狀況發生根本性改變,盈利排前三位的行業,其利潤總額占比為65.2%,比上年三大盈利行業的占比下降了10.6個百分點。利潤來源趨于分散,其中電子設備、電氣機械、醫藥、酒和飲料精制茶這4個行業合計實現利潤總額1656億元,占到14.1%,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
傳統利潤大戶收縮,新的利潤增長點帶來更多驚喜。2016年,煤炭、電力、石油開采、石油加工這4個能源類行業國企,實現利潤總額占比35.3%,較上年下降了8.3個百分點,較2012年下降了18.2個百分點,是2013年以來連續4年下降。此消彼長,制造業成為利潤主要來源,2016年實現利潤總額8393億元,比上年增長36.2%,占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比重較上年提高15.8個百分點,是2013年以來連續4年上升。特別是其中的電子設備、電氣機械、醫藥這類先進制造業異軍突起,連續3年進入十大盈利行業之列。
國企利潤構成的變化,是中國經濟提質增效、邁向中高端的縮影。
產業結構更輕。在傳統的重化工產業承受結構調整陣痛時,先進制造業逆勢而上,實現了從潛在優勢到新增長點的質變,貢獻更多利潤。2016年,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424億元,增長59.2%。電氣機構和器材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419億元,增長39.5%,醫藥制造業實現利潤324億元,增長21.1%。“這一變化,既是國有企業產業優化的證明,也是經濟企穩向好的基礎。”沈瑩說。
增長動力更綠。高耗能、原材料行業走低,高新技術產業卻是亮點頻現。國有企業自主創新步伐加快,收獲累累碩果。神華集團400萬噸煤制油示范項目一次試車成功,標志著我國在能源戰略儲備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直—15直升機首飛成功,水陸兩棲飛機AG600總裝下線,填補了我國空白。運—20交付使用,中低速磁浮列車投入運營,全球首臺AP1000核電機組進入性能測試最后階段……國企詮釋著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啃硬骨頭,改革為企業添活力
一切變化,都與改革相連。
“新一輪國企改革,為國有企業效益轉好、結構趨優創造有利條件、注入強勁動力。”沈瑩表示。2016年是新一輪國企改革從“設計”轉向“施工”的關鍵之年。奔著問題去、擼起袖子干,國企改革全面推向深入。
改革要優化資源配置。2016年,寶鋼與武鋼、中糧與中紡等5對10家中央企業實施重組,央企戶數調整至102戶。央企間的產業整合同步啟動,首開先河的中航工業將地產業務整體劃至保利集團。“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有利于盤活存量、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沈瑩說。數據顯示,原本同質化發展的央企在重組整合后,重復投入減少、運營成本降低。中國遠洋海運實現利潤同比增長近8%,經營成本大幅下降,大大增加了在全球海運市場的競爭實力。
改革要著力補短板。活力不足、決策緩慢、市場化程度還有待提高……這些國企存在的老問題,是新一輪國企改革率先瞄準的目標。“十項改革試點”全面鋪開:央企二級公司“嘗鮮”市場化選聘管理層,10家央企試點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企業確定……改革蹄疾步穩,加快落地。目前,中央企業的子企業公司制改制面已超過92%,建設規范董事會的中央企業達到85家。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了國企參加市場競爭的活力和動力。
改革要勇于向自己開刀。“瘦身健體”,國企全面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戶數。2016年,中央企業累計減少法人2730戶,扭轉了戶數年年增加的態勢。層級縮減,效率提升。據不完全統計,壓減不到一年,央企據此減虧43.9億元。劃紅線、設標準,國資監管主動轉變職能,突出“管資本”。投資負面清單制度等創新之舉相繼出爐,提高監管效率,為企業賦予更大自主權。
國有工業企業效益轉好,但也要清醒地看到,2017年,經濟運行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產能過剩、需求不振、原材料價格上漲仍困擾著大量工業企業,壓力和挑戰不少。
新舊動能轉換,難免有陣痛。改革啃硬骨頭,過程必定艱難。沈瑩認為,從今年年初的數據看,國有企業企穩向好的態勢進一步鞏固。展望全年,雖然可能有波動,但改革紅利正不斷釋放,國有企業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繼續保持質量效益趨好、布局結構優化的良好態勢。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利潤 國企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