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我可能經歷了一個“假春運
年年春相似,歲歲運不同。歷史40天的春運即將降下帷幕,27億人的集中遷徙圓滿結束,春運服務者日夜辛勞告一段落,億萬國人奔跑在春光明媚的路上。
作為運輸系統的一員,親歷春運,感慨萬千。回眸之際,恍惚有一種錯覺,仿佛經歷了一個“假春運”。
第一個觀感,是春運承載的要素變得更為多元。改革開放的浪潮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異地就業和人口流動的常態化,也造就了春運的世人矚目、萬眾聚焦。60多年的春運,一路演變,成為微觀中國發展脈絡的樣本。從以貨代客的大棚車,到快捷舒適的高鐵動車;從一票難求的焦慮,到一鍵搞定的便捷;從普速鐵路的運力之困,到高鐵成網的運能釋放;從對鐵路的單一依賴,到各種交通方式的優勢互補……春運的進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的巨變。
時至今日,春運已經不是運輸功能的簡單體現,而是鄉土中國語境下人們的情感寄托,是檢視流動中國發展得失的一面鏡子。鄉愁與文化,傳統與現代,小目標與大戰略,國家視野與個體情懷,都能在春運里找到碰撞與交集。春運,不再是單純的運到送達,無形中成為了觀察中國的一扇窗口。
第二個觀感,是春運越來越不像春運了。記憶中的春運,到處人潮涌動、擁擠不堪,買票難、坐車難、回家難等問題,加上旅途中的種種艱辛,給人們留下難忘的春運焦慮印象。而現在,各種運輸方式飛速發展,鐵路公路民航的運力都成倍增大,加上順風車、網約車、共享單車的助力,各方面的服務保障配套跟進,使“峰高不顯,人多不亂”成為春運的新代名詞,大大提升了節前回家、節后出發的舒適度和幸福感。
互聯網+春運,讓這場涌動在960萬平方公里大地上的遷徙變得順暢而舒心。網絡購票,免去通宵排隊之苦;刷臉進站,體驗信息科技之美;站車WiFi,盡享上網沖浪之快;VR導航,領略進站上車之便……充滿了“科技范”的歸途,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假春運”的錯覺。
第三個觀感,是“賀歲大片”不斷,成為春運路上別樣的風景。意外走紅的“六個雞”車站,勾起了人們娛樂春運的心理沖動;“陸地航母”上高鐵萬箭齊發的壯觀場景,激發了多少人“大國重器”的自豪感;每天一張的購票日歷,告訴我們堅持是服務的最好初心;還有動車組里的“掏糞男孩”、高鐵線上的“騾馬隊”、慢慢行駛的“莊戶列車”,都吸引著萬千旅客的目光,成為春運中受人尊敬的“網紅”。也許,揭開嚴肅的面紗,這樣略帶娛樂化的春運,才是溫馨走心的,才是春運的最好“范式”。
帶著春風真情,許多春運工作者傾情付出,奉獻在春運的各個角落。但他們并沒有“沉默”,而是經常出現在媒體記者的筆墨鏡頭里,活躍在旅客網友的圖文描述中,是春運大片中理所當然的“主角”。因為有了他們,春運這場大戲才演繹得更加精彩。
以前“苦旅”,如今“暖途”,春運是一種力量,帶我們找到有關團圓的溫情表達。以前“愁鄉”,如今“鄉愁”,春運像一個符號,指引我們走向家國文化的最初發源。無論這個春運是真是假,都希望大家帶著春運的美好,昂揚再出發。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春運 經歷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