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黃群慧:著力提升實體經濟的供給質量
扭轉“脫實向虛”亟須提高實體經濟的供給質量
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的強國之本、富民之基。但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服務化的趨勢加大,經濟發展出現“脫實向虛”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虛擬經濟中的主體金融業增加值占全國GDP比例快速增加,從2001年的4.7%快速上升到2015年的8.4%,2016年初步核算結果也是8.4%,這已超過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美國不足7%,日本也只有5%左右;二是實體經濟規模占GDP比例快速下降,以農業、工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的生產總值作為實體經濟口徑計算,從2011年的71.5%下降到2015年的66.1%,2016年初步核算結果是64.7%;三是從上市公司看,金融板塊的利潤額已占所有上市公司利潤額的50%以上,這意味著金融板塊企業超過了其他所有上市公司利潤之和。麥肯錫最近一份針對中國3500家上市公司和美國7000家上市公司的比較研究表明,中國的經濟利潤80%由金融企業拿走,而美國的經濟利潤只有20%歸金融企業;四是實體經濟中的主體制造業企業成本升高、利潤下降、杠桿率提升,而且在貨幣供應量連續多年達到12%以上、2011年到2015年貨幣供應量M2是GDP的倍數從1.74倍上升到2.03倍比例的情況下,面對充裕的流動性,制造業資金卻十分短缺、資金成本較高,大量資金在金融體系空轉、流向房地產市場,推動虛擬經濟自我循環。
大量的資金、人才等資源樂于在虛擬經濟中自我循環,金融業過度偏離為實體經濟融資服務的本質,虛擬經濟無法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這種“脫實向虛”現象表明,實體經濟供給與金融供給之間、實體經濟供給與房地產供給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失衡。造成這種供給結構性失衡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雖然有金融部門對于實體經濟部門具有壟斷地位、金融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效率不高、房地產頂層設計缺乏和房地產市場亟待規范等眾多原因,但根本原因是實體經濟供給質量不高進而引起實體經濟自身供求失衡、無法提供高回報率。
在經過了快速工業化進程,進入到“十二五”時期后,中國逐步進入工業化后期,實體經濟規模已十分龐大,然而我國是實體經濟大國卻不是實體經濟強國,實體經濟的供給質量還不高,一個突出表現是勞動生產率還比較低。這意味著,面對隨工業化后期城市化進程加快推進而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和收入水平提高,進而消費結構升級明顯,實體經濟的供給要素和供給體系已無法適應消費需求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
從實體經濟供給要素看,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制造業工人亟待提高素質,受過高等教育的技術工人以及智能化工廠的機器人還比較缺乏;物質資本急需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升級;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還較高。從實體經濟供給體系看,表現在產品供給質量上,部分產品檔次偏低、標準水平和可靠性不高,高品質、個性化、高復雜性、高附加值產品的供給能力不足,出口商品因質量問題連續多年居歐美通報召回之首,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表現在企業供給質量上,存在大量“僵尸企業”,優質企業數量不夠,尤其是世界一流企業還很少;表現在產業供給質量上,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的低水平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并長期存在,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雖增長迅速但在整體中占比還不夠,在產業領域全球競爭的制高點掌控不足。
因此,解決“脫實入虛”問題的關鍵在于加大力度推進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或者說是實體經濟供給質量的提升。沒有實體經濟供給質量的提升,低端和無效供給過剩,高端和有效供給不足,由人口結構變化、城市化進程主導的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所形成的需求就無法得到滿足,必然會造成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低下。這一方面會導致大量資金脫離實體經濟轉向虛擬經濟;另一方面,在開放經濟下,大量的消費力量和制造業投資將轉向國外,進一步導致實體經濟萎縮,如果這個問題不從根本上解決,會出現經濟結構高級化趨勢明顯、但效率反而降低的“逆庫茲涅茲化”問題。對于處于中等收入階段的中國而言,效率下降會加大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實體經濟的供給質量,不僅是扭轉經濟發展“脫實向虛”的需要,更是決定我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必須從這個高度認識提高實體經濟的供給質量的重大意義。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黃群慧 實體經濟 供給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