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讓“春節時間”刻入世界表盤
中國年意味著一種生活方式,之所以能吸引不同國家的不同群體,就在于這套價值引起的廣泛共鳴
剛剛過去的春節,不僅攪動著中國人心中濃濃的鄉愁,也帶動全世界進入中國的“春節時間”。
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歡樂春節”盛裝巡游把秧歌、武術等中國節目搬上街頭;在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雞年主題展覽為參觀者奉上精美藏品和京劇表演;在泰國曼谷,詩琳通公主發布自己手繪的紅色吉祥雞和富貴牡丹圖,并用泰語寫上“中國新年快樂”……如今,農歷新年不再只是中國的節日,更成為世界范圍的文化現象,“中國福”貼遍世界,“中國紅”映照全球。
醇醇年味,四海濃郁,這與中國人走遍世界的腳步不無關系。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我國公民出境游總量約615萬人次,同比增幅近7%。為吸引如此龐大的消費群體,各國景點和度假勝地往往把農歷新年作為賣點,與當地文化深度融合,營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游覽體驗。同時,遍及世界各地的約5000萬華僑華人,更是把春節視為尋根溯源的儀式,一些地方甚至延續著或者發展出國內都少見的習俗和傳統,在當地形成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事實上,中國年的影響并不限于旅游勝地和唐人街,影響程度也從經濟層面深入到文化層面、價值層面。德國的格拉瑟夫婦連續三年觀看“歡樂春節”演出,每次都偏愛一身中國紅裝;在美國留學的歐洲姑娘桑妮雅排隊求“福”字,篤信這個吉祥的漢字能為新的一年帶來好運;巴西股票經紀人魯本斯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春節期間為當地人書寫作品,還在業余時間自創“東方文化研究院”……中國年漸成風尚,國際粉絲群已小成氣候。據統計,有十幾個國家將春節設為法定節假日,中國文化正借著農歷新年的“東風”,走進外國大街小巷,飛入尋常百姓家中。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中國年意味著一種生活方式,背后蘊藏著獨特的價值訴求。春節之所以能吸引不同國家的不同群體,就在于這一價值引起的廣泛共鳴。在國外,許多人對春聯感興趣,但更中意“總把新桃換舊符”的美好愿景;許多人愛吃餃子,但更青睞薄皮大餡所寓意的濃濃親情。和諧、團圓、重視家庭,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文化對幸福美滿的想象,正成為許多外國人新的精神追求。
可以說,中國年的全球熱,正是中國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的一個縮影和表現。從遍及一百多個國家、獨具中國特色的孔子學院,到“一帶一路”上開啟的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從京劇電影《霸王別姬》和紀錄片《中國面臨的挑戰》收獲海外如潮好評,到莫言、曹文軒、劉慈欣等中國作家獲得國際榮譽,這些年在全球文化領域刮起的陣陣“中國風”,與農歷新年一樣,背后不僅有綜合國力作為支撐,更是中國文化所沉淀的歷史傳統、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在世界人民心中激起漣漪、形成共鳴。
中國的崛起不僅是經濟、科技等硬實力的崛起,更是文化軟實力的崛起。一個全球性大國,不僅要在具體的國際事務中承擔更多責任,更要從文化和思想的高度,回答人類發展中的一般性問題,為人類的社會進步提供有益方案。從古代崇尚“和為貴”、構筑“禮儀之邦”,到今天習近平主席一再闡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著眼全球的“中國方案”,都有著中國文化的滋養與建構,并從中國智慧中尋找解決當今問題的啟示。在這個意義上,樹立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正是時代呼喚的命題、歷史賦予的任務。而當世界進入中國的“春節時間”,人們更有理由相信:以優質文化為載體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中國文化就能夠贏得世界認同、取得世界影響、獲得世界價值。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春節時間 世界表盤 中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