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你不了解的"大體老師":低齡遺體捐獻樣本不足1%
低齡遺體捐獻存爭議 樣本更是不足1%
據了解,在實現遺體捐獻的人群中,以八九十歲的老人為主,也有年僅幾個月的嬰兒或者低齡兒童。但整體來說,低齡遺體捐獻的數量非常少。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三個接收點和市紅會遺體捐獻管理辦公室了解到,每年的低齡遺體捐獻者不超過5個,1999年以來的更少,僅為20個左右,這意味著低齡遺體捐獻者約為整體捐獻量的1%。北青報記者從首都醫科大學得到了類似的答案:“很少很少,今年的45位捐獻完成者中,沒有兒童。”
這其中的原因不難分析,“遺體捐獻是由捐獻者自己提出意愿和申請的,兒童的遺體捐獻只能由父母或其他親屬代為完成,捐獻孩子遺體,對于父母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司銀楚說。
對于低齡遺體捐獻者,業內有不同的看法。司銀楚說,從臨床醫學的角度來看,人體不同成長階段的形態、臟器功能和發育情況都不一樣,所以不同年齡段的遺體研究都有一定意義的,“另外可以從疾病成因、病理角度等分析兒童疾病,對醫學來說是有幫助的。”
在羅一笑遺體捐獻后,微博認證為“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道腫瘤內科主任醫師張曉東”的博主曾發微博表示,“捐獻尸體用于醫學教學非常值得尊敬,也應當提倡和鼓勵,但我個人不贊成兒童尸體用于醫學院教學,面對孩子的尸體,醫學生很難淡定,很難承受這種心理壓力,如果不是作為兒童疾病研究,沒有必要。”
探因
只能被動等待 多數捐獻者的遺體不能到位
為什么近兩萬名登記捐獻者,只有2097名遺體捐獻到位?
簡單來說,遺體捐獻需要經過捐獻者提出申請,公證,捐獻者去世后家屬通知接收站,接收站聯系殯儀車接遺體,隨后送往學校保存使用。在這一過程中,“捐獻者去世家屬通知接受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不能天天打電話去問人家去世沒有,這樣太不禮貌了,所以只能被動等待。”首都醫科大學負責遺體接收的王老師說,“翻翻此前的申請記錄可以看到,有些捐獻者的年紀已經很高了,但如果家屬不聯系我們,我們永遠無法得知捐獻者是否健在,是否有可能實現捐獻,這些答案只能等待。”
因此,在首都醫科大學的接收站,王老師會囑咐捐獻者與家人充分溝通,“只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才能真正實現捐獻者的心愿。”王老師舉例,前段時間有一位去世的遺體捐獻者,直系親屬按照逝者遺愿通知了學校,但旁系親屬不同意捐獻,為避免矛盾激化,最終學校取消了已經訂好的殯儀車。
北京解剖學會秘書長司銀楚對此也有同樣的看法,“如果家屬不同意捐獻,我們是不能勉強的,遺體捐獻是自愿的,充分尊重捐獻者及家屬的意見。
編輯:梁霄
關鍵詞:遺體 捐獻 老師 捐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