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以“母親”的名義 “青椒”張曉暉十年堅持公益助學
七尺男兒有顆“慈母心”
“母親助學活動”開始于博客上的一封倡議書。
2005年,張曉暉成為河南大學的一名德語教師。
2006年12月,張曉暉偶然得知:他班上的一名女生因經濟困難,一天只吃一頓飯,餓了就睡覺;另外一名學生因為父親罹患癌癥,打算輟學打工。這讓張曉暉受到了強烈震撼。他夜不能寐,在自己博客上寫下了《很激動,失眠了,大家一起幫助那些甚至用睡眠來抵抗饑餓的孩子》,凌晨兩點多,發出了籌款倡議。
“母親的愛是最偉大的,也是不求回報的,希望參與‘母親助學活動’捐助的人,能夠像無私的母愛一樣不求回報。”張曉暉“以母親的名義”發起捐助,這也是“母親助學活動”的由來。
張曉暉不是知名網絡寫手,發出倡議書后,張曉暉還一直擔心會不會有人捐款。沒想到,沒過多久,就有8名網友捐出了2500元,張曉暉也捐出1000元,1個多月后,張曉暉將這筆錢送到了河南大學7名貧困生手中。
在虛擬網絡搭建起信任“橋梁”
張曉暉原本打算捐助這一次后就不再繼續了,但是不斷有網友從全國各地匯款過來,這使他下定決心將“母親助學活動”堅持下去。
張曉暉說,剛開始,捐款人大多是自己的好友,“畢竟,在網絡世界里,人們很怕被騙”。
張曉暉在博客中實時更新捐款信息,每名受助學生的基本情況以及每筆捐款去向全部公開、接受監督;賬戶每支出一筆錢,張曉暉都會把受助者信息和銀行憑證寄給捐款人。
隨著時間推移,“母親助學活動”的信息公開贏得了越來越多的信任。“這個社會從來不缺少愛心,只是需要提供讓他們放心的渠道。”張曉暉說。
10年來,張曉暉曾試圖發起捐資人的聚會,但一直沒有實現。張曉暉說,捐資人是那種“愿意幫助別人而且不想得到什么的人”。
“直接捐助貧困生,無任何中間環節,保證所有捐贈100%落實到學生手里。”這是張曉暉的承諾。張曉暉去山區支教時的路費、食宿費以及購買文具、書本的費用,全部都自己墊付。隨著助學金運轉規模擴大,所需費用也越來越多,張曉暉每年幾乎都要把一半的工資投入其中。
日益龐大的支出讓張曉暉感到有些力不從心。在委培讀研期間,張曉暉只能領到基本工資。為了保證“母親助學金”正常運轉,張曉暉出去打工掙錢:每周一、三、五晚上做兩個半小時家教,周六則從早上8點半一直講到晚上9點半,業余時間還要給企業當翻譯。
編輯:梁霄
關鍵詞:母親 助學 活動 貧困 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