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精準發力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核心觀點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系農業的長遠發展,在方向性問題上不能出偏差,不能犯顛覆性的錯誤,必須守住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三條底線
農業穩,天下安。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由此可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矛盾集中體現在“六個并存”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農業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并且主要是結構性、體制性的問題。筆者認為,這集中體現在六個“并存”上:
其一,農產品數量的供大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每年,都會出現一些農產品過剩積壓現象,而有些農產品則呈現出供給不足態勢。實際上,不論是過剩,還是短缺,我國農產品在一定時間、一定范圍、一定程度的供求失衡矛盾始終存在著。
其二,農產品質量的優質品種和低質產品并存??傮w上,我國農產品供應越來越豐富,其中有很多優質的農產品,但仍然還有不少低質農產品面市。因此,既要看到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在不斷提高,也要認識到農產品質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其三,農產品市場的穩定供應和上下波動并存。最典型的景象是:“多了多了,少了少了?!边@種狀況幾乎每年都會在不同的農產品上重演,給許多農民帶來“冰火兩重天”的感受,甚至給農民造成無法挽回的經濟損失。
其四,農產品價格的市場因素和競爭乏力并存。一方面,由于市場因素,“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等理性和非理性交織的價格現象屢次出現;另一方面由于生產成本上升,再加上收儲政策的因素,使得一些農產品的國內價格遠遠高于國際市場價格。
其五,農業勞動力支撐不足和結構問題并存。由于大量青壯年農民尤其是第二代農民工離開農村,離開了農業生產經營第一線,涌向城市打工,因此,目前大量的農村地區僅僅剩下了一些留守老人、兒童,以及一部分婦女。
其六,農業組織形式是新型模式和“千家萬戶”并存。近年來,盡管農業組織化程度有所提高,農業公司、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不斷發展,但是,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農業勞動生產率比較低下的狀態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守住三條底線做好“七個化”
破解制約農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這一“病根”,就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筆者建議從七個“化”方面下好功夫:
一是現代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方向,應該是推動農業向著現代化方向邁進,推動傳統農業能夠真正向現代先進水平的農業轉型。當然,農業現代化不是一句空話,需要通過農業科技化、信息化、產業化、組織化、高素質農業勞動力,以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綜合施策得以實現。
二是科技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推動農業技術進步和推進科技創新,進一步增加農業增長的技術含量,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目前來看,針對全國面廣、量大、分散的農戶,需要制定完善科技興農、科教強農的政策體系,也需要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和培養農業科技人才。
三是信息化。由于農產品生產周期比較長,受自然條件影響比較大,農業還不可能擺脫“靠天吃飯”景象,再加上千家萬戶農民直接面對大市場,難免會顧此失彼。因此,各級農業部門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向廣大農民提供必要的、及時的、精準的農產品市場信息。
四是市場化。實踐表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好的農業政策都應該以市場化為導向,尤其是農產品價格同樣需要推進市場化進程。例如,今年我國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體現出了“市場定價、價補分離、保障農民合理收益”的基本原則和改革取向,把市場機制、補貼政策、農民利益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有利于化解玉米困局。
五是組織化。農業組織化程度的提高,直接關系到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效率和效益,也直接關系到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農業組織化方式最為關鍵的是要因地制宜、因業制宜、因人制宜,更要尊重農民的意愿,發揮好農民的主體作用。
六是社會化。要更多地制定鼓勵政策,形成必要的激勵機制,充分發動社會力量、社會資本,構建起多層次、多形式、多服務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業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創造條件和基礎。
七是職業化。農業組織化的推進,需要培育一大批懂農業、有技術、善經營、能夠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未來新型農民,也就是目前所說的“職業農民”。要結合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田流轉等推進,做好頂層設計、搞好制度建設、加強職業培訓,為農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撐。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系農業的長遠發展,在方向性問題上不能出偏差,不能犯顛覆性的錯誤,必須守住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三條底線。讓我們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在苦干實干中把黨中央關于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農業 農產品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