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一段東北老工人的故事:破解東北困境迷局的密碼
僅用短短兩年零九個月時間,沈鼓完成了40萬平方米的土建工程,3000余臺新老設備的安裝調試,形成了新沈鼓集團三大類產品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協作配套產品工藝流程統一的新格局,從此踏上自身在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中的新征程。
如今走進沈鼓,看到的是明亮的廠房、先進的數控設備。但是,在蘇永強的記憶里,沈鼓在他剛進廠時,不過是占地面積加在一起不到15萬平的老廠區。
“那時工人的工作、生活也很艱苦。”一碗大米飯、一盆白菜燉粉條,兩片白肉,這就是當年杭州二院外籍工程師們來沈鼓做工廠設計時的日常伙食。存放在沈鼓廠史館內幾張黑白老照片,也記錄著那時工人在艱苦的車間條件下,熱火朝天的干勁兒。不大的車間屋頂,幾十條電線“支撐”著本來昏暗的燈源 ,每一張簡陋的大桌上,都放著一個裝滿水的大茶缸,男女工人相向而坐,一張張尺寸大于桌面的設計圖紙被女工們仔細雕琢著。
這,就是最初沈鼓引進技術的情景,同樣是那個年代千千萬萬個鐵西工廠的運轉常態。
車間條件變化
在中國的工業史上,沈鼓曾有100多項關鍵技術填補了我國風機技術的空白,為國家節約外匯近10億美元。7年前的1月8日,沈鼓首臺國產化百萬噸級乙烯壓縮機運轉及性能試驗成功,這是中國民族裝備制造史上的一次壯舉。三套機組的研制以及核心部位的安裝,宣告了百萬噸乙烯裝置中國“芯”的誕生。
中國裝備制造業史上的這一歷史性時刻,同樣被蘇永強見證。他收到了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發來的賀信:“這標志著我國大型石化裝備的重大突破,意義重大”。
如今,重振裝備制造業是東北實現積極轉型、再次振興的重中之重。蘇永強認為,重振不能理解為簡單地回歸,而是需要體制創新推動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優化產業升級。
編輯:梁霄
關鍵詞:遼寧 吉林 黑龍江 工業 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