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秦公一號大墓出土頂級槨具 揭開先秦時期環境面紗
位于寶雞鳳翔的秦公一號大墓是迄今為止中國發掘的最大先秦古墓,這里曾出土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套天子喪葬禮儀“黃腸題湊”的實物。這套罕見的頂級槨具究竟蘊藏了多少歷史信息?12月8日,記者就此采訪了雍城遺址考古領隊、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漢研究室主任田亞岐。
秦公一號大墓出土頂級槨具 揭開先秦時期環境面紗
槨具制作
用了680多根百年樹齡柏木
11月5日記者在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展廳內見到了這套槨具的1∶1復原模型和幾根當年出土的柏木槨木,平整的截面及歷經2000多年依舊不朽的現狀令觀者無不震撼。
這套出土于1985年的槨具如同一座巨大的平頂木屋,面積約90平方米。緊靠主槨室西南有副槨室,主槨室是安放秦景公遺體之處,四壁及槨底均為雙層槨木,槨蓋有三層槨木。
據考古專家鑒定,這套槨具就是史書中記載的、天子專用的神秘喪葬禮儀——“黃腸題湊”。這是我國發現“黃腸題湊”的第一個實例,也是已發掘出的時代最早、等級最高、形制最大的一套“黃腸題湊”。整套“黃腸題湊”全是由堅硬、黃亮的柏木做成,每層56根,重300多公斤。盡管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出土時仍然叩之有聲。
更令人驚嘆的是,經檢測這些規整的槨木均由柏木心做成,每根的橫截面都是邊長21厘米的正方形,兩端中心有21厘米長的榫頭,槨木長度有5米多和7米多兩種。據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館長景宏偉介紹,制作這套槨具,用了680多根百年以上樹齡的柏木,據專家推測至少需要300畝森林才能湊齊這些木料。田亞岐說,在陵園內還有很多秦國墓葬,而雍城遺址范圍內已發現的21座秦公大墓可能還會有“黃腸題湊”出現。據檢測結果得知,這些柏木都是本地樹種——秦嶺側柏,依照古人修陵就地取材的原則推斷,2000多年前,當時的寶雞應該林木蔥郁、植被良好,有大片的原始森林。
大一統前
秦工匠已掌握合金冶煉技法
田亞岐介紹,秦人在木結處澆鑄白口鐵和錫的合金,而這種澆鑄現象幾乎在每根槨木的木結處都有。當時的秦人為什么要在木結處澆鑄金屬呢?田亞岐說:“大一統前的秦人就已經認識到木材的木結會因收縮而脫落,水分將從脫落木結的空間浸入,使材質由此處腐朽。為了使‘黃腸題湊’長存不朽,工匠把槨木上的木結全部掏掉,隨后用白口鐵和錫熔化后的合金溶液澆鑄封護,可以起到封閉隔水的效果。”
如今在澆鑄點周圍,還可以清楚地看到,既沒有燒焦的痕跡,又澆鑄得很平整,在科技尚不發達的先秦時期,秦人是如何掌握金屬的熔點以及精確的柏木燃點呢?這些謎題現在還不得而知,但這卻恰好說明當時秦人已對這些物理知識有了深刻的認識,并掌握了相當高超的澆鑄技術。
景宏偉說大墓主副槨室和所有殉人的棺槨,共有長短槨木2000根以上。墓內幾乎所有的槨木都作了這樣的處理。如果每根槨木平均澆鑄金屬半斤,整個墓中槨木澆鑄金屬數量則要以噸計算。在鐵器尚不多見的春秋時期,秦人是如何掌握難度如此之大的合金冶煉技術的?這也成為秦人留給后人的一大謎團。
魯班之前
秦人木工技藝已嘆為觀止
田亞岐說所謂“黃腸題湊”的黃,指槨材用黃色的柏木;腸,指材心;題,指頭或端,即用柏木兩端之材心,砍出榫頭各一;湊,是這些用柏木心做榫頭的槨木,在槨室內湊成長方形的框式結構。
記者看到出土的槨木被處理得相當平整,長寬也都很標準。田亞岐說:“我們一直認為魯班是木工的鼻祖,他發明了木工工具,但魯班是戰國時人,秦景公卻卒于春秋時,因此早在魯班出生前秦人木工技藝已嘆為觀止。”那么,當時的秦人是利用什么工具,又用什么方法讓圓形的柏木變成規整的方形槨木呢?
田亞岐說:“我們現在還能在槨木上看到斧、錛等工具砍、削的痕跡,我們推測當時應該是用斧、錛等工具進行粗加工后,再打磨成規整的槨木,當然是否還有更便利的工具,尚待進一步發現和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這套“黃腸題湊”全槨無一枚金屬釘。那么這種榫頭搭建的形式是不是榫卯結構的雛形呢?未來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或許能為大家解開這個謎題。
此外“黃腸題湊”是絕對的天子喪葬禮儀,而當時秦景公只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君,就敢于在墓葬中公然使用天子葬儀。如此看來,早在秦人尚處雍城之時,就已有秦國君主把秦人追趕超越的夢掩藏在了黃土之下。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秦公一號大墓 頂級槨具 先秦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