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羅爾事件的幾個糊涂之問:打動你的真是文字套路嗎?
徐劍梅
“羅爾事件”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洪荒之力,也看見自己內心同時存在的豐盈與荒涼。
對于“羅爾事件”,多數人可能已經產生閱讀疲勞了。與以往那些網絡熱點事件一樣,它也始于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同情、感動和善良,并終于一地雞毛的糊涂、暴戾和荒涼。當真相逐漸浮出水面,很多人都深感失望。
這些天,我曾想找一個美國版的“羅爾事件”作為他山之石,但因為孤陋寡聞沒能找到。不過,慈善欺詐在美國似乎也并非罕事。這些天,隨著被稱為慈善季的圣誕季開始,報紙、網絡、社交媒體上,都有怎樣鑒別慈善組織真偽的介紹和警惕慈善詐騙的告誡。監測機構發布的美國最糟糕50家慈善組織名單,在谷歌上也很容易找到。
去年5月,聯邦政府起訴田納西州詹姆士·雷諾德一家成立美國癌癥基金等4家慈善機構,詐騙和濫用1.87億美元善款,這是美國史上最大慈善詐騙案,轟動一時。然而,就在感恩節后的第一個星期二——紐約一家慈善組織創設的“星期二給予日”,獲捐的錢物數量繼續增加。看來,詐捐事件并沒有打擊人們的行善熱情。
現在的問題在于:“羅爾事件”算詐捐嗎?顯然,他的行文有文人的夸張,他的經濟狀況遠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他的個人生活肯定有他的毛病,他朋友的公司的確希望通過誘導轉發分享獲得利益。并且他還有三套房子——不管能不能賣、肯不肯賣,這一現實本身就深深刺痛了很多人的內心。
編輯:梁霄
關鍵詞:事件 慈善 網絡 社交媒體 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