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北京霧霾現耐藥菌 “人類最后的抗生素”對它無效
霧霾天,北京的空氣或許已經成為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的“儲存庫”和傳播途徑。國際期刊《Microbiome(微生物)》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揭示了上述現象。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瑞典哥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中心主任Joakim Larsson認為,空氣可能會是抗生素耐藥性傳播的重要途徑,而這之前沒有被意識到。2015年2月,通過宏基因組高通量測序數據平臺(MG-RAST),研究團隊從人類、動物和全世界不同環境收集了共864份DNA樣本。其中,他們選取了來自北京的14份空氣樣本,來尋找作為環境要素之一的空氣,是否含有抗生素耐藥性的基因。
分析結果表明,相比泥土、水等外部環境要素,北京空氣中的微生物群落含有的已知抗生素耐藥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種類最多,平均有64.4種。為了調查高豐度的抗生素耐藥性基因是否是空氣的普遍特征,研究團隊在“454測序平臺”調取了美國紐約和加州圣迭戈在家、辦公室、醫院三處的空氣樣本。對比北京的空氣樣本后,結果顯示:在空氣所含的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的數量上,紐約和加州圣迭戈的三個場所與北京相當;但在種類上,北京的空氣要比美國兩個城市(辦公室空氣除外)更多。
值得警惕的是,研究團隊在文章里指出,他們在北京的空氣中發現了針對碳青霉烯類(Carbapenems)抗生素的耐藥性基因。這意味著什么?文章把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稱作“一種可最后求助的抗生素”。實際上,碳青霉烯類抗生素是抗菌活性最強的一類非典型β-內酰胺抗生素,被廣泛應用在呼吸系統感染、敗血癥等病癥上,是治療嚴重細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藥物之一。如果這類抗生素出現耐藥性,意味著人類可能失去這“最后一根稻草”。
這也是研究團隊最為擔憂的事情。20世紀上半葉以來,人類廣泛利用抗生素抑制、殺滅致病微生物的功能,來救治疾病。但濫用的副作用隨之而來,病菌進化出耐藥性,使得相應的抗生素無法奏效,人類對感染將束手無措。對現代人類的健康來說,病菌的抗生素耐藥性是一大威脅,據統計,每年大概有70萬人因此去世。
病菌的耐藥性速度和抗生素的調整速度是一場生命的賽跑,若無處不在又具有流動性的空氣成為耐藥性基因的“儲存庫”和傳播途徑,人類要想贏得這場比賽將更為艱難。
那么,北京的樣本空氣中被發現的耐藥性細菌是否是活的?該論文沒有給出結論。但Joakim Larsson表示:“根據其他關于空氣的研究,有理由相信,空氣里混有死的和活的細菌。”如果空氣中帶有耐藥性的細菌具有活性,其帶來的風險是直接的。
不過為了更具普遍性,研究團隊還需要調查、對比更多地方的空氣樣本。目前而言,研究的樣本數量不多。接下來,研究團隊將對歐洲的污水處理廠進行下一步研究,采集附近的空氣,探究空氣中的耐藥性細菌如何傳播。由于污水處理廠混有多種細菌,給細菌之間進行耐藥性基因交換提供了方便,科學家認為,污水處理廠是細菌耐藥性傳播的一環。
在結論中,研究團隊呼吁:“建議對制藥工廠的廢棄物排放采取嚴格的監管措施,并倡議更加重視空氣在傳播抗生素耐藥性上發揮的作用。”
編輯:趙彥
關鍵詞:北京霧霾 耐藥菌 人類最后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