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文物保護應該向社會資本敞開大門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文物修繕,今后將成為我國文保領域的常態。昨天,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透露,將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文物保護修繕、展示利用等領域,制定文物保護規劃及文物保護工程方案時,將聽取公眾意見。顧玉才還表示,以后能由政府購買服務的,政府不再直接承辦;能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提供的,將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記者搜索發現,各地在吸引社會資本修繕文物方面,已探索出不同的方式。
2009年以來,安徽省黃山市就以政府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為引導,通過認租、認養、認購的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古建筑保護利用,先后籌措資金50億元。
蘇州也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法規和政策文件,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文物保護利用,通過以獎代補、轉讓使用權等方式,吸引社會投入數億元資金,使文物保護狀況、開放利用程度均得到明顯改善。
故宮去年啟動的養心殿“百歲大修”,也面向社會募捐了2.2億元資金,項目資金今年7月20日全部到位。
而另一方面,全國目前只有四個正廳級的文物局,14個單獨成立機構的副廳級文物局,還有13個加掛文物局牌子的文化廳內設機構。全國2853個縣中單設文物局的更少,有近三分之一的縣甚至沒有文物保護相關的行政管理部門。
關于這個話題,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社會文物保護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執行主任薛國芳做出了分析點評:
薛國芳:我覺得如果光靠政府財政來做這項工作,確實有很大的不足,因為我們國家在經濟方面來講還不是特別的富裕。從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上來講,關于文物保護和修繕的比例還是有限的。最近,從大的方面來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要把我們祖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這就要依靠全社會的力量,作為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分子都有一份責任。現在黨中央提出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文物修繕這里頭同樣也有若干的機遇,它既是一種保護,同時也有一些經濟的增長點。調動了這方面的資金,一方面能夠補充國家財政的不足,同時也能在這個過程當中激發我們全民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情感。
我們現在也正在推出大量的文創產品。比如故宮里面有一些館藏品是非常珍貴的,2014年在福建廈門開了一個博博會,故宮里拿出了一尊明代德化窯的《達摩渡江》的佛像。然后德化窯按照1:1的比例復制了9999個,當時有一部分就是社會資金投入的,投入進來以后,當地的窯廠也作為一種投入,然后產生的效益,故宮得一部分,投資者得一部分。德化窯方面就把一部分收益應用于德化窯的技藝傳承和研發上去了,這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近期國家文物局也公開發出了一個號召,促進文物的依法合理利用,就是要使各地的館藏品在開放的同時,也可以制作一些文創的衍生品,既吸納資金,也讓投資者有一定的回報。
此外,吸引社會資本修繕文物也可以帶動經濟增長,因為有一些大的文物景點的修復,它也涉及到建筑、裝修等行業,誰投資進來的話,那么它承攬這方面的工程,它也會有它效益的回報。
但是,目前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瓶頸問題需要突破。比如,對文物保護項目的意義的認定,也就是這個項目值得不值得做。因為社會上有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某些文物的真偽問題,以及政府在政策配套的問題上還有一些弱項。比如現在國家號召辦民營博物館。那么從待遇上來講,民營博物館在某些方面還不能夠平等的享受公辦博物館的待遇,比如土地的使用以及館藏品的征集,這里面就存在一個對藏品真偽的認定問題。這也是一個目前非常突出的問題。我們體制內一些博物館的專家,他確實是對社會上的藏品有一些認知的局限性,所以博物館里面沒有的東西,他一般的情況下都不太認可。所以,我們應該是從鼓勵和調動社會積極性的方面來出發,逐步解決政府的政策配套問題以及對民間藏品的認知問題。因為對于這些文物,不管是官辦的還是民辦的,博物館才是其最好的歸宿。
編輯:陳佳
關鍵詞:文物保護 應該向社會資本 敞開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