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書畫現場頭條書畫現場頭條
和而不同的東方畫藝
11月4日至12月18日,中國國家博物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合作舉辦“東方畫藝——15世紀至19世紀中日韓繪畫展”,展示
母犬圖軸 李巖(韓國)
羅漢像軸 佚名(日本)
和而不同的東方畫藝
常坐地鐵通勤的上班族肯定對“金臺夕照”這個地名不陌生,作為燕京八景之一,曾經這里的日落余暉堪比盧溝曉月,只是如今高樓林立、熙熙攘攘的圖景,實在不像傳說中那般“夕陽如丹,有千秋靈氣” 。舊時的金臺夕照到底是何種景色?不妨來中國國家博物館一探究竟。明代畫家王紱的《北京八景圖卷》之《金臺夕照》作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東方畫藝——15世紀至19世紀中日韓繪畫展”的重要展品向觀眾展示了600年前明初的京城暮色。
談及展覽特色,策展人陳慶慶表示,“此次展覽選取的三家博物館的52件藏品,以文人畫、風俗畫、佛教畫三個單元在向觀眾介紹中日韓三國繪畫的同時,呈現出三國繪畫的民族特色,同時又展示出三國繪畫的關聯和影響。之所以截取15世紀到19世紀這個階段的作品,因為這個時期是三國繪畫藝術精彩紛呈的階段,中國的文人畫正在盛行,廣為人知的日本浮世繪也風靡于這一時期,韓國古代的繪畫藝術可以說也在這一時期達到巔峰。 ”
陳慶慶向記者介紹了展覽中三件“重量級”作品。 《北京八景圖卷》繪于明永樂年間,明代文人山水畫的開山人物王紱隨從明成祖朱棣巡狩北京之后,以所見之景為基礎進行創作的實景山水,通篇墨色濕潤淡雅,苔點繁密,古意盎然,是現存王紱作品中水準最高的作品,也代表了明初山水繪畫的面貌。但由于八景圖卷全長達20米,受場地限制,此次展覽只選擇了其中的金臺夕照一景。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與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作為展覽的合作主辦方,也向中國觀眾展示了為數不少的與《北京八景圖卷》同樣珍貴的繪畫作品,日本文人畫大師與謝蕪村的《山野行樂圖》屏風便是其中令人過目不忘的一件作品。日本的文人畫又稱“南畫” ,是江戶時代中期最有影響的繪畫流派之一,學習借鑒了中國文人畫的風格技法,并加入日本原有的繪畫傳統,將民族審美意趣融入其中。左扇屏風的夏日景色中,兩棵枝葉茂盛的大樹扎根于懸崖,崖下溪流湍急,一個壯年男子赤足渡水前行,身負一位老者,身后有一小童相隨。右側坡岸上,兩位老者持杖慢行,兩個童仆或攙或扶,另有一童仆身背草帽,臂夾畫卷。右扇屏風的秋季風景中,天空中懸掛著一輪彎月,三位男子分別騎于馬上,在拂曉前的山野路上踽踽而行。“此畫為日本重要“文化財” ,等同于中國的一級館藏品,畫中最值得關注的是畫家對季節和人物的表現,作品以畫家自作徘諧詩和中國詩人杜牧的《山行》為意境,描繪了夏天和秋天的景色,詮釋出日本文人畫筆墨簡練、色彩細膩、富于裝飾、以詩入畫的特點。 ”陳慶慶介紹說。
韓國在高麗王朝就接受了中國文人畫的理念,至朝鮮王朝,文人畫家們在與中國的頻繁交流中,發展出獨特的民族繪畫風格。展覽中宗室畫家李巖的《母犬圖》描繪了一只韓國母犬看護三只幼崽的畫面。“這件作品在韓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展現了朝鮮王朝文人畫家的小情趣,這位畫家的作品對日本繪畫也產生了很大影響,畫中的狗采用了非常寫實的畫法,背景中的樹則是寫意的表現,為之后寫實、寫意相結合的作品提供了借鑒。 ”陳慶慶說。
此外,展覽中的風俗畫單元,也讓觀眾了解到數百年前中、韓、日三個國家的百姓生活,既有反映中國明清時期物質生產與生活的《滄州漁樂圖》《潞河督運圖》 ,表現百姓歲時節慶娛樂的《鐘馗出巡圖》 ;也有韓國風俗畫家金弘道、申潤福筆下描繪的韓國傳統農耕活動,以及都市官僚和市民階層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觀眾可以在展覽中一睹日本“浮世繪之祖”菱川師宣的作品,他的《浮世繪人物圖》描繪了江戶時期的日本市民在江戶名勝淺草寺游玩的場景。在展覽的第三單元佛教畫中,觀眾可以感受比對佛教畫由中國傳入韓國繼而傳入日本的同根同源,但又與各自的民間信仰和審美結合后所生發出的不同民族樣式。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表示,近年來,中國國家博物館與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之間的館際交流不斷,此次展覽是三家國家博物館的第二次聯合辦展,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的20件館藏的明清時期繪畫名作,在介紹明清時期繪畫藝術概貌的同時,也通過與其他兩國作品的比較,反映出中國繪畫對韓國和日本古代繪畫的影響,及其各自發展所取得的成就,顯示了中、韓、日這三個地域相近的國家在文化交流上非同一般的密切關系。“三國繪畫基本相同,但也表現出不同之貌。這些先人的畫作,可以讓我們驚喜于相互之間的共同點,也敬佩于相互之間的不同點。對此,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更進一步加深相互之間的友好關系。與西方的畫具不同,東方的毛筆絕不傷害紙張。所以,用這樣的毛筆表達情懷的這些作品就能安慰著我們的心靈。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館長李榮勛如是說。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和而不同 東方畫藝 燕京八景 文人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