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什么是中國味道的油畫?
中國味道就相當于中國人的胃;恰如中國人雖身在歐洲,環境變了,語言變了,習慣變了;但中國人的胃變不了,這個胃決定了中國人的味道。
西方油畫風格幾十種:什么巴洛克、洛克克、古典主義、學院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寫實主義、照像寫實主義、印象主義等,都不是中國的,這些個風格作品,你怎么看,都看不出和中國有什么關系?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中國沒有油畫,油畫是外來戶。油畫以外來的世界觀,外來的技術與方法,外來的視覺效果,硬生生的成為中國藝術的對立面。
中國學習西方油畫已有壹百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中國油畫家以最為快速的方式,從研究西方繪畫的本質規律與體系開始,從具象寫實與表現性繪畫和現實主義繪畫;再到古典主義繪畫、現代主義繪畫的寫實與抽象要素全面探索。將西方近百年各類流派與方法、風格歷史都走了一遍,甚至,技術發展水平在某些人手上已達到世界一流水準,缺的就是沒有中國油畫自己味道的大作品。
中國味的油畫是中國油畫最為本質的東西,也是中國油畫發展的目標。可以想見,沒有中國精神的油畫在未來不會有大的前途,也就是賺點錢就完了,歷史沒有它們的位置。
現在任何一個有追求的中國油畫家,都想畫點自己的作品,特別是對中國文化理解消化之后的作品。
但是,要做好是很難的。不是技術不夠好,而是觀念守舊,膽子不夠大。面對歐洲古典主義油畫,我們總是放不開腳步。對比一下古典作品與當代藝術作品就知道,古典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作品與當代藝術的作品相比,似乎遠沒有當代藝術中油畫那么中國化,那么直接,當代藝術是赤裸裸的表現。古典主義與現實主義,面對中國味道的追求,還是那么小心翼翼,甚至找不到出路;這就是有時候傳統油畫沒有當代藝術中油畫那么引人關注的一個原因之一。是,當代藝術技術很差,但他們卻真的很中國化;古典油畫技術很好,卻與中國味的油畫相去甚遠,這是我們要改變的。
其實,傳統古典油畫的改變,也不一定要象當代藝術那樣觀念至上,只需從油畫語言的本土化入手就可以完成。傳統油畫的語言變革不在于畫什么,而在于怎么畫。同樣一個人物,景觀,山水,畫家是如何關照的,這就關系到畫家的文化修為,胸懷與境界。
一個學版畫出身的畫家,畫出的油畫怎么看都有版畫味,無論他后來涉獵多少畫種。
一個學國畫出身的畫家,畫出的油畫怎么看都有書法味,也無論他后來如何變化。
這不是他們不想改變或者有意為之,而是他們吃第一口奶產生的死結,正如人的口音一生都難改變一樣,這是血脈里的東西,天然的。
中國味的油畫就是要追求這種天然的東西,具體的,主要是看油畫中的中國精神、中國氣質、中國技法、中國視角;舍此,看其它的都沒用。
其實,中國人的藝術觀是很獨特的,如何用中國人的藝術視角來畫油畫,而且,還能畫出具有學術品格的作品,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艱苦的探索,不懈的努力。
前輩畫家們為這事己經努力近100年了,到今天才算有了點成績,出現了一批有希望的藝術家,他們將中國精神與西方油畫進行有機融合,形成渾然一體新油畫,而非前輩畫家們將兩者機械化的處理。
要畫出具有中國精神的油畫,就要對中國藝術精神有著深刻的理解,并將此精神融入到具體的技巧改造之中,最終形成具有中國味道的油畫,這是中國油畫發展的一條必然之路。
時下,尚揚、謝東明、劉小東、洪凌、趙開坤等人的作品,就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我們不僅想說,“這才是中國人畫的油畫”。
畫出中國風味的油畫有幾點要注意:首先要懂中國精神的內涵所在,其次才是與油畫媒介表現方式進行有機結合的過程,即發揮原有媒介的優勢又能與中國藝術的表現方式相融合,于是,新的境界就產生了。
懂得中國的藝術精神,又懂得西方宗教文化的哲學內涵,相互比對,再在技巧上進行融通變化,就有了可循之法,可變之路。而不至于將這種變革惡俗化,簡單化。如此這樣,畫出中國精神的油畫才有可能。
那么,什么是中國精神?徐復觀先生說就是莊子精神。那么,莊子精神是什么呢?就是“道”;“道”有兩層意思:一是哲學上,思辯上的;一種是生活上的,精神上的;前者是一種人生的目標討論,其根本上來說,就是“至樂”,所謂“至樂”就是快樂的活著,什么都不干,如動物般健康快樂地活著。現在看,有時候“成功”就是快活的活著,什么都不為,這就是今天社會逼迫人們認識的生活“大道”,這也算是回歸人的動物本質。你看,有些整天忙碌的人,他們并不缺錢,卻還努力的工作,沒有其它原因和大道理;如什么社會責任!什么家國情懷!都不是,就是活著要做點事情干,沒事干也就無法健康的活著,主要和活著有關,和錢多少沒有關系。那第二層呢?就是一種自我逍遙;一個人不能兼濟天下,只有獨善其身,尋求一種“至樂”,“天樂”,從而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與解放。
藝術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讓藝術家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與成就感,后面物質上的價值大多是附帶產生的;作品有價值,哪是因為有相同感受的人,從作品中分享到了這份感覺而產生的購買而非其它。當然,投資藝術品是另一回事,與藝術無關。
中國的藝術精神講“忘我“”喪我”,教人以虛靜之心,脫離世俗的沉濁,“而游乎四海之外”,以達“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中國的藝術是借物抒情,憑物發志的表現,是主觀的、心情的、情緒的、觀念的、思想的;從來不是客觀的存在,而是主觀的表現。
隨著中國油畫技術水平的提高,對客觀物象的真實再現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山峰,而是一種油畫表現風格的存在,沒有必要讓所有油畫都遵循這唯一的標準。
科學的,嚴謹的,真實的,客觀的油畫品格,在中國的藝術精神里并不是主要的,中國的藝術講求虛實的關系,黑白的關系,疏密的關系,以達到一種平衡的美。
所以,中國的藝術作品,完全客觀的作品是稀少的,所謂的寫實都是相對的,就是“界畫”的表現,也是中國人線性思維客觀的表現,有點像舞臺上的景物道具,很漂亮,卻嚴重失真。中國人的寫實也就這樣了,這和中國的京戲一樣,所有的道具與背景動作都是假設的,但并不妨礙中國人看得如癡如醉。
尋找中國精神,在油畫中找不到,只能到中國的山水畫中去尋找,就是最有代表性的,花鳥,人物都不如山水畫能表現出中國人藝術精神的特點。
正因為這樣,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當代的油畫都從中國的山水畫中,特別是從中國的宋畫中尋找哪種隱逸的中國精神,中國味道。
現在,生活在都市的凡夫俗子們都感概道,都市再好,都不如山川大地清潔秀美,都市總象是一個污濁的世界,沒法安頓人的焦燥之心,此地,只能是謀生賺錢吃喝拉撒之地,無法似自然山水般能激發人的想象力與寄托感,讓人對自然產生愛慕的審美情感。因此,中國的藝術家描摹山水,表現空靈玄遠之意境,乃是追求“忘我”、“喪我”的一種狀態,以“虛靜之心”觀照天地間“素樸之美”,從而獲得心靈上滿足的一種借代行為。即畫山水不在于山水本身,而在于山水之外的情愫寄托。
西方文化產物的油畫僅止于物像本身,與中國人的藝術觀有較大的差距。中國味的油畫要尋找的是人與自然諧和統一的境地,人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精神上獲得無限自由的無上意境。
看懂中國油畫之美,體味中國油畫之妙,不僅在于味道上,場景上,更在于技法上與歐洲正統油畫的種種不同與差異;
中國油畫經過百年的摸索,己經有了較為清晰的技法樣式與特點。
在我看來,中國油畫的技法樣式就是“松動”二字,在畫面上可以看到“寫”的變化,甚至也可以看到中國書法中的中鋒、側鋒、偏鋒、逆鋒的筆法運用。看中國油畫,你會感覺到,油畫的“書寫”感增強了,虛實感增強了,油與色的混合感增強了;作品中色與色不再通過反復覆蓋來產生最后的效果,而是在同一層面,互不覆蓋,相互透明的狀態下,色與色之間,相互勾搭,碰撞粘連,色彩通過流動回旋的筆觸產生效果,讓油畫產生一種完全與傳統西式油畫不一樣的視覺感。
這種感受是完全中國的,是獨一無二的。我最近正在這樣做,畫面盡量畫的薄一些,透明一些,流動一些,書寫感更強,以希望在我的作品中透出一種中國油畫的味道。當然,我這樣做并不是將油畫國畫化,而是讓油畫融化一些中國畫的要素與形式,不是照搬,而是有機的運用。
這樣做,我當然知道是一條探索的路子,有可能什么也不是。可這有什么關系!我真的享受這樣一種過程,或許它可能更當代一些,潮流一些,底線是不要惡俗就可以了。
當恰,中國味道的油畫體現著東方大國文化復興的重要使命,不進則退。中國油畫只有傳承綿延幾千年的中國藝術精神,才能迸發出無限的創造力活力與未來。
編輯:陳佳
關鍵詞:什么是 中國味道 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