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尋訪“非遺”傳人:“黃河船工號子”再回響
黃河從巴顏喀拉山出發,一瀉千里,穿越黃土高原,在豫晉陜三省交界處曲折向東,在三門峽陡然平靜下來。千百年來,依黃河而居的三門峽人在母親河的滋潤和哺育下繁衍生息。
83的張君厚重現當年喊號子的場景
歷史的風煙遍布大河兩岸,交匯成多彩多姿的壯美畫卷。會興渡位于黃河南岸的會興小鎮上,古時因其地勢險要,曾是豫西、晉南物資交流的“黃金通道”,船只繁忙,喊著號子的船工是當時黃河上一道獨特的景象。
想要研究這里的“船工號子”,張君厚是“活化石”。今年83的張君厚老人,是三門峽地區“黃河船工號子”唯一的傳承人。17歲時,為了生計,他跟隨父親來到渡口的擺渡船上,做了一名船工。當我們找到這位老人時,他一定要帶大家去了老會興渡口看看。
面對著熟悉的渡口,張君厚老人打開了話匣子。說著說著,就隨著手勢,喊起號子來。
“起錨!”“喂號、喂號、喂喂號……”張君厚拉開了嗓子。雖是滿頭銀發,可聲音洪亮,精神矍鑠。他邊比劃邊講解:“船工號子一共有十幾種,分起風、起錨、短號、長號、慢號等等。
身后的黃河水平緩東流,仿佛在訴說著一段沉淀已久的歷史。自古以來黃河上都流傳著一種韻味獨特的“船工號子”,其作用是讓纖夫統一節奏,協調動作,調動情緒,提高出工效率。而“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以它低沉的曲調,渾厚的合唱,成為此類號子的代表。
為了找“號頭”,張君厚從2001年開始,輾轉山西平陸、陜西潼關、河南濟源等地,尋找曾經的工作伙伴。然而幾年下來,他發現當年“喊號子”的船工如今大多已離世,三門峽地區僅剩下六七個人,還數他年紀最小、頭腦最清楚。
2007年,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被評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緊接著,一系列與之相關的保護工作提上日程。近幾年,一些文化工作者曾輾轉多處尋覓、搜集了大量有關三門峽黃河船工號子的材料,包括唱詞、曲調,還制作了老船工的演唱及訪談音像資料等,試圖還原“黃河號子”的原貌。
52歲的李鴻雁和他的三人形象策劃公司,經過層層篩選擔起了對《黃河船工號子》再挖掘、再加工的重任。“這是在三門峽這塊土地上發出的聲音,代表了黃河的聲音。黃河又是我們的母親河,可以說更代表著中國的聲音。它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意義深遠,我們必須賦予黃河號子一種新的生命。”李鴻雁說。
今年5月,第三屆中國(三門峽)黃河大合唱藝術節頒獎儀式上,在豫西地區黃河岸邊傳唱了上千年的“黃河船工號子”首次被搬上了舞臺。“岸上的大姐稀又稀,正值二八一十七,你若與我拜三拜,明年找個好女婿……喂號,喂號,喂號——”隨著“船工”高亢的嗓音挑起,鏗鏘有力的號子聲震撼著現場的觀眾。
“這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還有更長遠的打算。”李鴻雁說,未來將努力把黃河船工號子打造為中國國際黃河文化旅游節的主題曲,還會以此為主題編排舞臺劇廣泛推廣,將其永久傳承下去……
采訪結束時,我們仿佛又聽到了“回航”的號子聲。(張毅力 王玉興 戚藝芳 霍亞平 肖懿木)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黃河船工號子 非遺 張君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