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悅讀 悅讀
從壁畫到嫁衣 南京非遺“飛入尋常百姓家”
新華網南京10月26日電 云錦,巧奪天工、燦若云霞;絨花,花開不敗、栩栩如生;金箔,千錘百煉、薄如蟬翼;榫卯,凹凸有致、百年堅固……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凝聚了十朝金粉的靈氣,也匯聚著數不清的巧手與技藝。古往今來,無數的藝術尋訪者來到南京,卻未將這些技藝學之一二。
10月26日,一場名為“精工再造”的中國傳統手工藝主題展亮相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南京的云錦作品“中華世紀九龍圖”、榫卯作品“束腰微型寶座”等中國傳統手工藝作品,給來自世界各地的論壇嘉賓留下深刻印象;南京名城會重點項目“手藝創承、非遺復興”——國際設計師南京駐地計劃階段性成果成為展覽的主要內容。
從今年8月起,南京將在一年內邀請10位國際設計大師和15名新銳創變者,實地探訪南京傳統手工藝,與傳承人溝通匠心、切磋技藝,開展跨界駐地創作,推動南京非遺手工藝的保護與傳承。云錦、金箔、榫卯結構和絨花這四項源于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搭上了開往“復興站”的第一班列車。
從壁畫到嫁衣,傳統與現代碰出火花
“看到博物館里的云錦藝術,我想如果我能融合古老的藝術與當代的設計,一定很有意思。”Thomas Widdershoven 是荷蘭Thonik設計工作室的聯合創始人,從看到了云錦藝術品的那一刻起,他就萌生了把“這項藝術介紹給世界”的念頭。“云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這個美麗的藝術現在被當成壁畫掛在墻上,我認為這不應該是云錦工藝發展的未來,云錦應該重新被‘穿’在身上。”Thomas說。
在南京,Thomas見到了云錦織工巧云。在驚嘆于巧云高超的織造技藝的同時,他也發現了許多織工雖掌握著復雜精細的傳統織造技術,卻千篇一律,缺乏創新,對美與時尚的認知不足。為此,Thomas帶著巧云和織工們,參觀了南京許多云錦博物館,希望能幫助他們建立更多審美的感覺。“我們與織工之間有很多可以互相學習的地方,傳統藝術應融合不同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Thomas看來,這樣的文化交流過程正搭建出云錦的未來。
在一次閑聊中,Thomas得知巧云的心愿是“給結婚的女兒親手縫制一件云錦嫁衣”,他立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巧云女兒的嫁衣就成了Thomas團隊的“駐地計劃”的第一個實踐品,團隊將設計出時尚有趣的圖樣,并以此為藍本請巧云和她的伙伴們織就出云錦嫁衣。“在一幅云錦上,我們將賦予它三個層次的內容。它會是一朵若隱若現的古老‘祥云’圖。既取自‘云錦’之‘云’,也取自‘巧云’之‘云’;第二層,是母親與女兒的故事。這是設計的主架構,承載了母愛和祝福。;第三層,展示的則是我們這一路上印象深刻的事物,把它們化作符號,融入進去。”在反復的討論當中,團隊逐漸理清了思緒。
“不會有比這個更感人了。美麗的南京新娘,母親織出來的云錦,像云彩一樣的美麗。”Thomas說。
從壁畫到嫁衣,古老的云錦藝術在文化交流中獲得新生。而在“駐地計劃”中,絨花、金箔、榫卯這些古老的技藝也都像云錦一樣,走出了博物館,走進了現代人的生活。
Kim Buck是丹麥Buck首飾品牌及工作室創始人,其作品在首飾設計界屢獲殊榮。在來寧駐地創作期間,Kim與從事金箔工藝26年的非遺傳承人梅正華進行了交流。“了解并親身感受到處理金箔的困難,讓我感覺到不可思議,Kim說,“錯吹一口氣就有可能毀了一張金箔,這不僅是一項傳統的鍍金技術,更是一項獨立的手工藝。我對這門工藝由衷感到敬佩。” 在他看來,要讓金箔突破材料局限,變得生活化、國際化,需要金箔傳承人、工藝設計師與專家學者一起探索。
“我會將中國的傳統理念運用到作品設計之中,并嘗試融入一些南京的歷史文化元素。”至于具體的創作方向,Kim透露,他對南京的美食百吃不厭,因此很可能會以廚具為方向進行創作。
走出博物館,非遺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走下圣壇,走進生活。非遺工藝正在慢慢“飛入尋常百姓家”。目前,南京市擁有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145項,正式掛牌非遺保護基地28個,以及高校非遺研究基地2個。為了更好地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增強保護意識,相關部門還先后出版發行了《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南京非物質文化地圖》的圖書刊物。
據南京市文廣新局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處處長鄒奕介紹,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宜,給予了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扶持。為了讓非遺傳承人突破傳統師徒傳承的單一模式,更好地與時代接軌,每年,南京市都會選派一批傳承人到清華大學、蘇州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免費學習藝術專業知識,提高傳承人的審美和創新水平。相關部門還積極爭取非遺項目國際交流的機會,積極展示南京文化,推動“非遺復興”。
“讓我們感到驚喜的是,在對外交流中,我們發現很多不起眼的非遺項目也能挖掘出新的亮點。”鄒奕說。
六合農民畫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漢唐民間藝術。因六合區冶山街道自古以來盛行木刻、剪紙、灶頭畫、中堂畫、刺繡等傳統實用美術,民間繪畫愛好者眾多。六合農民畫創作者大多就是受到較好民間藝術熏陶的農民,其作品最大特色在于極具原創性,具有農民獨創的繪畫語言,色彩艷麗,造型夸張,感情質樸,鄉土氣息濃郁,被美術界譽為“原生態藝術”。
今年7月15日,由南京市文廣新局、中加藝術文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的“南京六合農民畫展”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魁北克工藝博物館開幕,50幅富有想象力和獨特表現技法的農民畫,引來蒙特利爾市民的廣泛關注。“這次我們選派了兩位六合農民畫的傳承人去加拿大交流,兩位農民藝術家都是第一次出國,第一次坐飛機,但是在他們看來稀松平常的工藝品卻在異國引起了很大反響。外國專家大贊六合農民畫集‘愛馬仕的色彩、畢加索的線條’于一身,可見我們的很多非遺項目放在當代都有著很大的欣賞和應用價值。”鄒奕說。
和六合農民畫一樣,很多南京非遺項目就在逐漸走出“式微”的境地,找到了新時代下的價值。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區唯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老曲種,迄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在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南京市民政局、文廣新局等單位的支持下,2015年4月,金陵風白局曲藝團成立,這是南京市首家致力于保護傳承南京白局的民辦非盈利組織。
曲藝團成立后,把甘熙故居作為傳習、表演的基地,同時還定期在南博、十朝匯等處進行白局展演,很多街道、社區也邀請了白局藝人前去做公益表演。目前曲藝團已經招收了上千的學生,其中不乏慕名而來的年輕人。年輕的白局演員們還用白局曲牌改編了唐詩,并將劉若英的《后來》也用到白局曲牌改編。曾經被很多人遺忘的白局藝術被注入了現代、創新的元素,重新活了過來。
“我歲數大了,希望南京白局后繼有人,所以忙著授課。睡覺、吃飯甚至生病的時間都不夠用。”年過七旬的白局傳承人黃玲玲說。
據了解,為了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京市人大已經通過了《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預計明年1月份將會頒布實施。《條例》將結合實際情況,相對全面地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和非遺傳承人的資金扶持措施;這也是南京針對非遺保護出臺的第一個正式法律文件。
從壁畫到嫁衣,從博物館走進百姓家。南京,這座六朝古都,正走上一條創新發展的“非遺復興”之路。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云錦、金箔、白局這些曾經聽起來遙不可及的傳統藝術,就會出現在我們的衣櫥里、餐具上,融入到我們的娛樂生活中,真正地“飛入尋常百姓家”。(龐雪汀)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壁畫 嫁衣 南京非遺 飛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