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建盞:世界陶瓷史上的杰作

2016年10月11日 14:56 | 作者:劉洋 | 來源:開封網
分享到: 

“器為茶之父。”茶具與茶親如父子、密不可分,中國幾千年的茶文化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茶具的演變史。“茶色白,宜黑盞。”宋代斗茶之風盛行,時人崇尚白色的湯色,因而與建茶相匹配的黑釉瓷的代表——建盞成為宋代最好的斗茶器具而名重一時,并作為貢品在中國陶瓷史上獨享至高無上的尊榮。


QQ圖片20161011145427


盞因茶而興,茶因盞而妙。建盞與建茶珠聯璧合、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了宋代茶文化的燦爛篇章,也見證了宋代茶文化的鼎盛。9月18日,“宋代茶文化探訪之路”大型全媒體采訪活動采訪團一行來到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探訪建窯遺址,發掘建盞與宋代茶文化的淵源。

一捧坯土的鳳凰涅槃

建陽,位于福建省南平市中部、建溪上游、武夷山南麓,古為建州、建寧府轄地,現為南平市建陽區。它與建甌比鄰而居,歷史上,二者就分別以生產建茶、建盞共同成就了宋代茶文化的一段佳話,名垂茶史。

9月18日,記者從建甌坐車1個小時就到達建陽。在建陽,口大底小、胎體厚重、整體烏黑,泛著兔毫、鷓鴣斑狀光芒的建盞茶具隨處可見:酒店、賓館里都會放一套建盞茶具;市民家里會用建盞茶具泡茶;茶葉店里,老板一般都會在茶幾上“養”一只建盞主人杯。在建陽西區還專門有一條建盞文化街,這條街以“建盞”為主題特色,集工藝展示、藝術創作、鑒賞交流和產品經營于一體,幾十家經營建盞的店家在此集聚,集中展示建盞的魅力風采,走進這條街仿佛走進一條建盞的歷史長廊。中國建窯建盞展示館就在這條街上,它集展示、宣傳和推介等多種功能于一體,是建陽建窯建盞產品對外宣傳展示的一個重要窗口。游人來到展示館,既可欣賞到各式各樣、美輪美奐的建窯建盞產品,還可手捧質樸、典雅的建盞,品上一杯香茗,仿佛穿梭悠悠的歷史長河。

建陽建窯建盞協會副會長魏尚人說:“盞是宋代人對茶碗的稱呼。建盞是在建窯燒制而成的黑釉瓷的總稱,因歷史上處于建州、建寧府轄地而得名。”“建盞始燒制于五代末,兩宋時達到鼎盛。”在魏尚人的娓娓而談中,建窯建盞的歷史脈絡漸漸清晰起來:建盞于五代末創燒,以燒制青釉瓷為主,同時也燒醬釉。北宋初年,建窯興起,開始燒制黑釉瓷。兩宋時期是建盞的鼎盛時期,當時窯場生產規模宏大,大量燒制標準的黑釉瓷,主要是建盞。明代時期,由于朱元璋宣布廢龍鳳團茶興散茶,斗茶、點茶之風逐漸消退,由此建盞的產量迅速縮減,建窯走向衰落,建盞逐漸停燒。直到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仿古建盞研制成功,這個宋人遺留給后人的瑰寶才得以復興。數百年間,建盞失而復得,窯火重生,是建盞的幸運,更是今人的幸運。

建窯是宋代八大名窯之一,也稱建安窯、烏泥窯、水吉窯,以燒制黑釉瓷聞名于世。建窯在兩宋時期尤其是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其鼎盛時期,窯址位于今建陽水吉鎮一帶。作為建窯建盞的發源地,宋代時的水吉鎮曾經“百窯相連,窯工數千,窯火晝夜不熄”。如今,水吉鎮的蘆花坪一帶仍遺存著國家級保護文物、長130多米的全國最長的建窯龍窯窯址。記者在現場看到,該窯址已經被保護起來,打開厚厚的木門,迎面是一堵粉墻,粉墻背后就是一座用青磚灰瓦覆蓋著的北宋建窯龍窯遺址。它依山而筑,似一條斜伏的龍橫在山上。地上殘留著黃土、磚壁,還有一些破碎的建盞殘片,雖飽經風雨,但釉色依然黑亮如初。據說這樣傾斜設置的窯體,本身就起著煙囪的作用,火焰抽力大、升溫快,燒成溫度最高達1300℃,一窯裝燒量高達10萬件。

一捧坯土要經歷1300℃高溫炙烤,最終才有可能鳳凰涅 變成絕妙天下的建盞,可見古代建盞的難得。

幾千萬件里方得一二珍品

9月18日下午,在建陽區華生建盞的工作室里,一身“藝術味”的廖設生滿手泥漿專心致志地修坯,轉盤在他的手上仿佛有了靈性,往往是心隨手動,手到意到,片刻功夫便嫻熟地拉好一個盞坯。廖設生是建陽區建窯建盞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30多年建盞制作經驗,作品多次獲獎。在他的工作室里,一個個造型古樸、花紋別致的建盞令人嘆為觀止。

在記者赴建陽采訪的前幾天,一則拍賣史上最貴建盞在紐約誕生的消息在當地引起轟動。紐約當地時間9月15日10:00,紐約佳士得專場拍賣會上,一只建窯油滴盞,以估價150萬~250萬美元上拍,最終以遠超預估價的1030萬美元落錘,加上傭金共計1170.3萬美元,以當日匯率折合約7807萬元人民幣,創造了全新的建盞拍賣世界紀錄,將保持5年的1175萬人民幣的舊紀錄遠遠甩開。到底是什么樣的魅力,催生出這個前無古人的價格呢?

《建窯建盞》的作者、著名考古學家謝道華說,建盞的獨特魅力在于,別的瓷器雖然可以在胎釉、造型、花紋上通過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創作出精美的藝術品,但是建盞的釉色斑紋是“天工”與“人巧”的奇妙邂逅,即所謂的“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建盞含鐵量在8%以上,在1300℃的高溫熔燒過程中,窯溫的變化使釉面產生奇特的花紋。同樣的原料,在不同的窯爐,置于不同的窯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燒出的建盞紋樣釉色截然不同,變幻莫測。因此,每個建盞都有不同的臉譜,每個建盞都具有獨特的個性,每個建盞都獨一無二、都是孤品。

“建盞是土與火高難度結合的藝術。”謝道華告訴記者,建盞的燒制工序繁復,它必須歷經選礦、瓷礦粉碎、淘洗、配料、陳腐、練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窯、焙燒等13道生產工序,必須協調坯土、釉礦、窯溫和窯中氣氛這四大燒造因素。釉色是建盞最吸引人之所在,也是建盞制作中難度最大的一個環節。由于結晶釉在窯爐高溫中難以控制,加上氧化鐵含量高的坯體難以承受高溫,要燒制一件外觀沒有缺陷又具美麗斑紋的建盞極為困難,宋代燒制幾千萬件建盞才能偶得一兩件最珍貴的曜變盞,燒制上百萬件建盞,才得一兩件油滴盞。據日本1511年出版的《君臺觀左右帳記》史冊里記載:曜變是建盞之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換算下來,曜變價值700多公斤黃金,油滴價值360多公斤黃金,而兔毫盞也要價值210多公斤黃金。從這里不難看出,建盞價值之高。

建盞的斑紋主要有兔毫、油滴和曜變等幾種。兔毫是建盞最典型且產量最大的釉色品種,因其在黑色或褐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勻細密的筋脈,形狀猶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纖細柔軟而得名。宋代人對建盞釉色的喜好傾向以兔毫為主,這種傾向甚至使人們常以兔毫盞作為建盞的代名詞。“油滴”一詞來自日本,我國建盞學術界一般喜歡使用其宋代時的叫法——鷓鴣斑,因其釉面密布著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兒形似油滴而得名,是僅次于曜變的第二昂貴品種。曜變是建盞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寶物,“千年難求、萬量無一”,其外形端莊,在盞內外壁黑釉上散布著濃淡不一、大小不等的琉璃色斑點,光照之下釉斑會折射出暈狀光斑,仿佛深夜海邊看到的天空,高深莫測。這種變化本是偶然出現非人力而可為,因此成品極為罕見。由于曜變燒成難度極大,故傳世甚少,僅日本收藏4件,其中3件被定為“國寶”級文物,另一件被定為重要文物。

宋代建窯所燒建盞,本來產量就很少,存世的完整建盞更加罕見,文化價值、收藏價值都毋庸置疑。

宋代最好的斗茶器具

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三月,京師東京城(今開封),春和景明,在皇宮后苑太清樓垂拱殿,宋徽宗設宴招待權相蔡京。酒后,宋徽宗親自點茶。點茶只用清泉、建盞、幾餅團茶,但主客蔡京卻志得意滿。這是北宋《太清樓侍燕記》中記載的一個故事,可見建盞在當時的地位不一般。建盞在宋代是最好的斗茶器具,特別是宋仁宗至徽宗年間,當時的士大夫談論茶的詩文言必稱“北苑”“建盞”,可以說是建盞最流行的時代。建盞以其獨特的黑瓷魅力,與青瓷、白瓷三分天下,備受王公貴族、士大夫的青睞。“兔毫連盞烹云液,能解紅顏入醉鄉”,宋徽宗的詩為建盞的風靡作了最好的注腳。

建盞之所以流行于宋代,與當時的飲茶、斗茶習俗大有關系。宋代飲茶、斗茶成風,上自貴族皇室,下至布衣之家,無不以斗茶為日常生活的一大樂趣。宋徽宗也頗愛此道,常與臣屬斗茶,上行下效,影響很大。宋代斗茶講究注水、擊拂及泡沫生成的力道與時機,先將茶葉碾制成粉末,將之放入茶盞中以水注點,用狀如小炊帚的竹制茶筅擊拂攪拌,泛起的白沫保留得越久說明茶品越高。宋代蔡襄在《茶錄》一書中說:“茶色白,宜黑盞。”建盞的造型古樸,胎體厚重、器型飽滿、釉汁肥潤,尤其是釉色變幻莫測、絢麗多彩,將黑瓷的神妙和深邃展現得淋漓盡致。要想看清翻涌的茶浪與水線,用建盞再合適不過,黑白分明。

盞冷則茶不浮,味不香。建盞造型別致,口大底深、邊薄底厚,可容納更多的湯花便于觀賞,也易于茶渣沉淀和傾渣;含鐵量高易于受熱,厚胎和胎內蘊含細微氣孔,亦易于保溫隔熱。茶湯置于盞中久熱難冷,正符合宋代斗茶的需求。正如《茶錄》所言:“建安所造者紺黑,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于是,建盞成了王公大臣、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尋的寶物,建窯由此進入鼎盛時期。

建盞釉色與器型正好迎合了當時建茶的斗茶、點茶方式,成為宋代茶器流行的風向標。建盞獨特的釉色在襯顯茶湯湯花的同時,還能在飲茶過程中供人賞玩,給人以許多飽含意蘊的遐思。因此,建盞不僅被文人士大夫所喜愛,更被宋朝皇帝青睞有加,選為貢品,榮盛至極。于是,建盞與建茶珠聯璧合,成為宋代人斗茶、點茶的絕佳組合,共同成就了宋代茶文化的一段佳話。飲茶的習俗使建盞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建盞又把宋代茶文化推向歷史的潮流,二者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共同推動中國茶文化不斷走向深入。

自元朝以后,人們飲茶方式的演變使斗茶、點茶逐漸失去了主導地位,到了明朝,斗茶、點茶最終為沖泡茶所取代。斗茶、點茶的失勢也導致了建盞的式微,以致建窯的爐火最終熄滅。曾經被上自皇帝下至文人墨客珍愛的建盞,就這樣在歷史中悄然隱退。

“海上絲綢之路”的“友好使者”

兩宋時期,建窯因燒制出兔毫盞等精美的黑釉建盞而享譽九州,并一度被指定為進貢宮廷的御用茶器。建盞以獨特的藝術魅力不僅令國人嘆為觀止,成為宋代社會的特殊文化載體,而且還伴隨著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大軍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成為“友好使者”,風靡海外。

早在宋、元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對外文化交流頻繁,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大量銷往海外。特別是南宋時期,朝廷鼓勵出口,同時為防止錢幣外流,規定換取外貨不得使用金銀銅錢,而以瓷器絹帛為等價兌換,因而瓷器外銷出口量很大。鄰國日本是最早意識到建盞魅力的國家,從宋代至今都對建盞青睞有加。早在鐮倉幕府時代(公元1192—1333年),日本的僧侶們來到浙江天目山學佛,回國時就帶走了一批建窯建盞。伴隨著茶道在日本的傳播和發展,建盞愈來愈受到日本各界的青睞。其中“曜變”“油滴”等南宋曠世珍品被日本視為國寶級文物,珍愛有加。據《高麗圖經》載:宋代末年,中國商人頻繁到朝鮮經商,除帶上武夷山的茗茶外,也帶去了大量上等的茶具建盞。

建盞的外銷既有陸路,也有水路。宋元時期,福建的泉州、福州等港口均從海運將建盞出口到伊朗、埃及等西亞、北非和中歐等國家和地區。泉州港當時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號稱“東方的威尼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站。2007年4月,“南海一號”沉船從廣東陽江一帶打撈出水的文物中發現了大量的建盞。在“華光礁一號”宋代沉船上探挖出的古瓷器里也有建盞。有關專家指出,宋、元時期,不少商船滿載著各種精美瓷器從泉州出海,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駛往東南亞、非洲乃至古羅馬帝國的市場上交易。作為黑釉瓷代表的建盞以其狀如兔毫、油滴等自然備受客商的青睞。

建盞的魅力不僅使日本、高麗人嘆服,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同樣格外垂青這些小小的黑盞。1935年6月,美國人詹姆士·馬歇爾·普拉瑪來到建窯遺址,并雇傭村民挖掘了大量珍貴標本運去美國,現收藏于密西根大學美術館,他也因此成為西方研究發現建窯第一人,其所著《天目瓷考察》在日本出版。普拉瑪將考察的成果發表之后,吸引了歐洲、北美、澳大利亞等地不少學術界、收藏界人士,他們開始有意識地研究建盞、搜集建盞并展出、交易。海外收藏宋代陶瓷器的國家,以日本、英國和美國為最,甚至遠在北歐的瑞典也收藏有建盞。建盞,成為世界陶瓷史上的杰作。

近年來,隨著一批建盞技藝傳承人的涌現,建盞以其絢麗奪目的身影,作為高貴的使者重新出現在“一帶一路”上,為中國的對外交流做出新的貢獻。

編輯:陳佳

關鍵詞:建盞 世界陶瓷史上 杰作

更多

更多